喜鹊一直是中华大地上备受人们喜爱的羽族之一。不论是在千百年来的文化传承中,还是神话传说之中,喜鹊都留下了丰富的印记。在中国的乡野间,流传着“喜鹊喳喳叫,我家喜事来”的美好寓言。如今,人们对喜鹊的钟爱并非空穴来风。这或许源于喜鹊的饮食习惯,主要以吞食危害农作物的昆虫为生。
尽管它们有时也会品尝植物的种子和其他鸟类的蛋。这种饮食习惯使得喜鹊无需南飞过冬,而能在四季之间恣意徜徉。此外,喜鹊还是一夫一妻制的动物,对人类毫不胆怯,常在热闹的人群中自由穿梭,无论春夏秋冬,它们都会忠实地守候在原地。喜鹊的巢穴远远看去似乎只是一堆树枝,且窝口朝上,显得并不牢固。
然而,近距离观察后,你会发现这些巢穴实际上是由无数根树枝相互交织而成的。尽管外表看起来有些混乱,但这绝非随意搭建。最外围的架构由粗树枝构成,搭建好后再逐渐添加细树枝,形成一个坚固的框架。完成框架后,喜鹊会使用杂草和泥巴填充细树枝之间的空隙,从而在整体内部形成一个盘状的泥巢。
泥巢干燥后,喜鹊会搜集动物毛发、其他鸟类的羽毛以及干草纤维,铺设在泥巢上。这样一来,巢穴既保暖又不易透风,同时又坚不可摧。一些智商较高的喜鹊甚至会使用人类丢弃的烟蒂,以防蚊虫。当然,也有一些“傻瓜”喜鹊可能会把未熄灭的烟蒂叼回巢中,导致整个家都被烧毁。
古人传说,喜鹊还能预测天气。对此,动物学家曾研究过喜鹊筑巢的规律。如果是在春季时筑巢,巢穴的高度可能会相对较高,因为这样有助于防止巢穴被淹。因此,古人常说:“喜鹊搭窝高,当年雨水涝。”每年一到寒冷的季节,许多鸟类都会飞往南方过冬,如麻雀和燕子。
而喜鹊在三四月初就开始着手建造高巢,整个过程需要四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由此可见,喜鹊对巢穴的用心程度超过了同类。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巢穴,喜鹊的巢穴必须满足一系列要求:遮风挡雨、御寒保温、巢穴高度适中、防御天敌,并确保整体结构坚固。喜鹊在巢穴建造过程中对树枝的要求相当高。
每次只能携带一根树枝,而且搭建整体框架非常考验技术,一旦有一根树枝摆放不当,之前的工作可能都会前功尽弃。整个巢穴的完成需要耗费大约天,而为了完成整个巢穴,喜鹊可能需要往返成千上万次。正是由于喜鹊坚韧的执行力,它们成功地克服了小喜鹊出生后的各种困境。
巢穴选址也是非常谨慎的,通常在榆树、杨树、柳树等高大的树枝差点上,以确保稳固且避风。此外,在巢穴打底时,雄鸟会主动负责运输大树枝,而雌鸟则负责搭建,分工相当明确。整个巢穴建造的过程从选址到动工,喜鹊夫妇要齐心协力,耗费整整天。这样完美而舒适的巢穴被喜鹊誉为鸟类的完美设计师。
在育雏期间,雌雄喜鹊会轮流看护和寻找食物,育雏大约需要30天左右。由于这种严密的保护,许多农村孩子唯一未能实现的“掏窝”可能就是喜鹊的巢穴。由于巢穴的高度通常相当可观,达到三四层楼那么高,一般的孩子难以轻松接近。然而,随着城市许多树木都被高楼和电线杆所取代,城市中的喜鹊巢穴也变得越来越稀缺。
不过,喜鹊并非不懂得与时俱进。一些网友发现,原本由树枝搭建的喜鹊巢现在开始使用钢筋、焊条、铁丝等材料。干草和羽毛也被塑料、布料和棉絮所替代。正所谓“树枝鹊里衔,高木把家安”,喜鹊们逐渐适应了现代环境,但它们依然保持着对巢穴的精心设计和建造。
#喜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