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雕”(木雕,砖雕,石雕)是安阳传统民居的精髓,其极强的视觉表现了,提高了民居建筑的可观赏性;而蕴含深刻的文化内涵,大大提高了民居建筑的品味。研究安阳传统民居的“三雕”艺术,又可了解当地古民居建筑的文化特色,可谓有着“窥一斑而见全豹”的功效。
安阳传统民居的“三雕”装饰艺术通过传达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暗示人们理想、愿望的抽象化观念和情感。在安阳传统民居“三雕”装饰设计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形象比拟、谐音比拟、文字、符号等。
形象比拟
“三雕”艺术属于造型艺术,而造型离不开形象。因而形象比拟在“三雕”造型艺术中应用最广泛。形象比拟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寄寓某种概念、思想和情感。运用这种艺术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使得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还可以延伸描写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加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三雕”中的形象造型采用了民间熟知的事物,来表达吉祥福瑞的含义或是古人崇扬的高尚品德情操。比如象征着威武、力量多为狮子,牡丹代表着富贵,祥云象征着吉祥如意,鱼和石榴代表了多子多孙;崇尚高尚品德的莲荷,松、竹、梅。莲荷的出淤泥而不染,松的刚劲挺直,竹身有节,梅花傲骨。这些都是安阳传统民居“三雕”中常用的题材。题材的应用不仅有单体形象,而且还将多个动、植物形象组合在一起表现更多的思想内容,喜鹊站立在梅花枝上,象征着“喜上眉梢”。象征着富贵的牡丹和桃放在一起,寓意富贵长寿等等。
谐音比拟
谐音比拟常借助于主题名称的同音字来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如狮与“事”,鱼与“馀”,瓶与“平”等。在安阳传统民居建筑“三雕”使用广泛的梅花鹿谐音“禄”,蝙蝠意之“福”。这样谐音的例子还很多,鹤和“合”同音,猴与“侯”,不胜枚举。
文字装饰
文字装饰意境深远、义理深邃,是“三雕”装饰的一个重要手段。李允鉌先生曾经说道:“中国是一个善于用文字、文学来表达意念的国家,建筑物中的‘匾额’和‘对联’常常就是表达建筑内容的手段。”文字在安阳传统民居装饰中以门匾题刻名目最具浓郁的地方特色,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审美价值。或表达人们美好愿望的,如林州石阵刘家宅院中的“平为福”;或显耀门第的,如马丕瑶府的“太史第”、“进士第”;或反映人们崇尚教育,追求文化的,如“耕且读”;或家传古训,以警后世,如安阳渔阳古村落中的“致中和”、“忠孝传家”等。总之文字装饰在中国传统建筑在美学上的创造之一,也是安阳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艺术特色。
符号
符号是将具体事物提炼为几何化的抽象形式,并且融于文化底蕴,在民居建筑“三雕”中,这样的符号语言逐渐使得表现形式与内容含义形成约定俗成的相应关系,成为了一种装饰要素。象吉祥结、古钱、如意、方胜,寓意着吉祥、平安。
数字比拟,中国传统文化中常用数字来表示特定的含义,12象征一日12个时辰或是一年12个月份,24又象征着一年24个节气。而数字中单数为阳,九为最高。民居建筑中房屋的开间数、台阶、栏板数都不是随性而定的,其中都包含着众多关于“九”的数字。
安阳传统民居“三雕”造型是各种表现手法按美学法则、视觉规律和心理要素进行的创造性组合应用,这样使得装饰图案变得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