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已至,自此白昼渐长
晓云舒瑞,春日温暖不远
新安街道工商联(商会)
林填发主席(会长)
携执委会(常务理事会)全体成员
及秘书处全体工作人员
向一直关心支持商会发展的
各位企业家、会员及社会各界人士
致以节日问候
祝大家冬至快乐!
今日,12月21日
是中国传统节日
冬
至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
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
故曰冬至”
传统二十四节气冬至的历史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古人将冬至看成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天赐之福。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备受重视。商周和秦代,将“冬至”看作是一年的岁首。汉代之后,确立冬至为“冬节”,官府有一套隆重的祝贺仪式,叫“贺冬”。《后汉书》称,冬至前后“百官进行祭天大典”。
从周代起,冬至就有很多隆重的祭祀活动。《周礼·春官·神仕》曰:“以冬日至,致天神人*”。目的在于祈求消除疫疾,减少人民的饥饿与死亡。据《后汉书·礼仪》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八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钟之律”,以示庆贺。唐宋时,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有这样的记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民间称冬至日为“过小年”。旧时在这一天学堂放假,商业歇市,渔家停网,织工停织,并做应时食品,人们相互宴请,馈赠礼物以祝贺此佳节。
图片来源于网络
苏州“冬至大如年”
由于苏州在年前是吴国的都城,吴国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袭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苏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遗俗,而每年冬至夜的传统更是讲究,延续着历史渊源的吴地风情,形成了与其他城市不一样的独特风俗。
江南地区有个旧俗,冬至前一天要饮酒贺节,酒称“分冬酒”。清朝钱大昕《竹枝词和王凤喈韵六十首》中有“令节分冬一醉休”之句,其自注云:“冬至节前一夕饮酒,谓之分冬酒”。而在苏州,每年此时街头巷尾到处都可以买到桂花香郁、甘甜爽口的冬酿酒。这里自古有句俗话,说冬至不喝冬酿酒是要冻一夜的。这一天,席间的必备点心还有各种馅料包成的糯米团,称“冬至团”。到时候桌上摆好丰盛的“圆夜饭”,全家聚食。有趣的是各类菜品都要应景换成吉祥雅名,如“元宝”(蛋饺)、“团圆”(肉圆)、“扑扑腾”(鸡)、“金链条”(粉条)、“如意菜”(*豆芽)、“吃有余”(鱼)等,处处渗透着姑苏传统节庆的喜气和寓意。
图片来源于网络
福建“冬至暝”
据《八闽通志·兴化府风俗·冬至》载:“···糯米为丸,是日早熟,而荐之于祖考”。这说的便是福建地区“冬至暝搓丸子”和冬至早晨用“甜丸子”祭祖的民俗了。
冬至前一夜,福建当地的方言叫“冬至暝”。这天傍晚,家家厅堂灯火通明,寓意事业辉煌。桌上放着堆成小山丘状的红柑,红柑的最顶层插上“三春”(即民间剪纸者用红纸剪成福禄寿的纸花)一支,用红纸条封腰的筷子一副(十双),生姜、板糖各一块,一家人洗手面,家长点烛上香,放了鞭炮,开始“搓丸”。所搓的丸子为白色,如当年有新婚的,则搓红色丸子,以示家中添丁,家道会更红火。这时,妇女们穿上红衫,孩子们眉开眼笑,嬉戏玩耍。大家围坐在大簸箕(俗叫“大笠弧”)的四周,主妇把糯米碾成的粉(俗叫“米祭”)加入开水揉捏成圆形长条,摘成一大粒一大粒圆坯,然后用手掌将其搓成一粒粒如桂圆核大小的“丸子”,这就是“冬至暝搓丸”。有的捏元宝、聚宝盆;有的捏小狗、小猪,取“运气好,狗仔衔元宝”及“做狗,做猪,做元宝”的俗谚,寓有“财源广进、六畜兴旺”的意思;有的搓成只有豆粒大小的“喜鹊丸”。“搓丸”毕,把“丸子”放在“大笠孤”之中,扣上盖子,摆在“灶公”面前过夜。
冬至的夜最长,而孩子们爱吃“丸子汤”,睡不着,天未亮,就吵着要吃“丸子汤”,故有“爱吃丸子汤,盼啊天未光”的童谣。主妇把“丸子”倒进锅里,和生姜、板糖、水一起煮成香甜的丸子汤,先祭祖,后全家人分而食之。此外,还要把“丸子”粘在门框之上,以祀“门丞户尉”,保全家平安。另要将“喜鹊丸”丢在屋顶(平常年头丢12粒,闰年为13粒,寓意全年月月平安),等喜鹊来争食时,噪声哗然,俗叫“报喜”,寓意五福临门。
到了冬至清早,一家人带着丸子、水果、香烛、纸钱等上山祭扫祖墓,寓慎终追远之意。
图片来源于网络
潮汕“过冬纸”
冬至是潮汕地区民间的一个大节日,有“小年”之俗称。潮汕各市县冬至的习俗基本相同,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坟扫墓的习俗。
在这一天,潮汕人家要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全家人围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毕,午餐家人团聚。但沿海地区如饶平之海山一带,则在清晨祭祖,赶在渔民出海捕鱼之前,意为请神明和祖先保佑渔民出海平安。
按潮汕习俗,每年上坟扫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谓之“过纸”和“过冬纸”。一般而言,人死后前三年都应行“过春纸”俗礼,三年后才可以行“过冬纸”。但大多数人喜欢行“过冬纸”,原因是清明时节经常下雨,道路难走;冬至时天气好,便于上山野餐。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陕北“熬冬”
陕北自古就把冬至视为仅次于年节的“小年”、“亚岁”。既然如此,就有相似于过大年的除夕和元旦之分了。所以陕北人过冬至有两天:一为中部和南部的“冬除日”,或被称作“二除夜”;二为长城一线的“长至日”。冬除日又叫“熬冬”。民国二十二年《葭县志》载:“冬至前夕饭酒食肉,啖羊首,谓之熬冬”。这熬冬的饭料是早在一个月前的小雪时节就开始准备了。按陕北气候,羊养至小雪最肥,“小雪宰羊”已成定式。宰羊之后,割下羊头、羊蹄及五脏六腑。羊肉从骨架上剔下来卷成卷,供市售或大年用。余下的头、蹄、内脏、骨头(略带肉),全部是冬至“熬冬”的特备材料。到了冬除日,主妇们把这些熬冬料收拾干净,一锅熬熟,浓香的“熬冬”味便出来了。
陕北在冬至还要炒*豆、高粱、玉米、小麦等五谷和麻子、瓜子、花生等油料作物,称“炒百虫足”。还要炒“糕圪瘩”(熟的小块米糕)。这些吃食多在白天准备,到了晚上,全家人围坐炕头,主菜羊脑置于正中,四周摆满各种熬料、炒货,大家开怀食之,共熬冬至。据说这“熬冬”的意义其一在于由生变熟;其二在于坚持把全年最长的一夜“熬”到天亮,与除夜“熬年”类似。当地老百姓的说法是:
“冬至熬一熬,来年好一好;冬至炒一炒,来年好一好”。
--
来源:二十四节气知识,网络综合
编辑:小白
若涉及版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欢迎会员企业投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