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佳兴与人同由双喜图看北宋花鸟画变

崔白的花鸟画打破了自宋初年来以*家富贵为标准的花鸟体制,开北宋宫廷绘画之新风。《双喜图》作为崔白花鸟画风成熟期的标志,是分析北宋花鸟画变革的重要作品。

《双喜图》北宋崔白

绢本设色

.7×.4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本

写生之精神

宋代在格物致知的精神影响下,十分重视写生,追求对事物的真实描绘。但在宫廷画院中,对*氏风格的追寻和模仿却使得花鸟画风逐渐僵化。而崔白的“写生”不仅对客观事物进行真实的描绘,还表现出了事物的生命力。

左图:崔白《双喜图》局部

右图:*居寀《山鹧棘雀图》局部

《双喜图》中野兔以墨笔顺应结构晕染,鹊鸟则用墨线勾出轮廓与丝毛,后用淡墨分染;土坡采用了侧峰用笔,率性写出,有徐氏之风;枯树则是用浓墨渴笔连勾带皴擦,同时以墨色晕染加以配合。对于秋天树叶的枯*卷脆,使用线描与没骨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使叶子形状准确的同时又具有质感。

左图:大S构图

右图:小S构图

崔白同时也重视画面布局的经营,画中的S型构图加强了画面的动态感。同时抓取了一个戏剧性的瞬间:树枝上的灰喜鹊大张着翅膀向下方的野兔发出威胁的叫声;野兔则呆呆地回首,一脚抬起准备随时逃跑;而右上方有一灰喜鹊正向下方飞来,准备降落在树枝上。三者相互联系,同时画面中动物的动态与植物被风吹拂的态势相呼应,加强了画面整体的和谐。

值得注意的是画中野兔回首的动作。现实中,兔子眼睛位于头的两侧,观察的范围很大,不用扭头就可以近乎度的观看四周。而崔白及其弟十分钟情于对野兔的描绘,崔白甚至一度以画兔闻名。笔者认为以崔氏格物致知的精神,在没有实际观察的情况下画出兔子转头动作的可能性很低。而在违背客观实际的情况下,画家运用这一拟人化的动作所要表现的正是画面事物间的联系性。由兔子的回首将观者视线带回树枝上的灰喜鹊,加强二者间的动态交流。

寻常的花鸟植物

宋初以*荃父子为首的宫廷花鸟画多以富贵花鸟入画。而崔白脱离了主流的富贵花鸟,选用生活中十分常见的花鸟植物作为描绘对象。

左图:崔白《双喜图》局部

右图:野兔

兔子是山林间常见的野兔。而鸟类也不是在民间被人们认为是吉祥象征的喜鹊,而是一种比喜鹊在数量上更为普遍的灰喜鹊。灰喜鹊(学名:Cyanopicacyanus),属鸦科灰喜鹊属的中型鸟类。而喜鹊(学名:Picapica),是鸟纲鸦科鹊属的一种鸟类。灰喜鹊比喜鹊的体型更小,二者在羽毛颜色、习性、叫声等方面也有明显不同。

崔白《双喜图》局部

左图:灰喜鹊

右图:喜鹊

再回到画面中的枯树。通过分析画中叶片及树干形状,枯树应该是蒙古栎或辽东栎。

左图:崔白《双喜图》局部

右图:辽东栎

而通过进一步分析,辽东栎叶片上的叶脉每侧为5-7(9)个;蒙古栎则为每侧7-11(13)个。图中枯树树叶侧脉数量正在辽东栎的侧脉数量区间内。

崔白《双喜图》局部

左图:蒙古栎叶片

右图:辽东栎叶片

在树木的地域生长范围上,辽东栎分布于中国北部及四川一带,宋代汴梁城(今河南开封)在其生长区域内。而蒙古栎产于中国东北,西南边界至河北和山东北部,宋汴梁城并不在其生长范围内。因此基本可以判断枯树属于辽东栎。而辽东栎作为一种经济型树木,是建筑、器具等方面的优良木材,在山林间也十分常见。

寒林背景

宋代初期以富贵华丽的背景为主流,而到了崔白时,他脱离主流样式,反而选择描绘荒凉萧瑟的背景。

崔白《双喜图》局部

从画中树木的落叶和枯叶颜色可以推断出画中应处在深秋时节。与寻常的秋景不同,画中还加入了风的态势。宋汴梁(今河南开封)秋季气候干燥少雨,且多大风。从画中灰喜鹊受强劲的风力而蜷起本应伸展降落的脚、树叶与野草的朝向中都可以感受到。

左图:崔白《双喜图》局部

右图:灰喜鹊

而风的出现,不仅加剧了深秋的寒凉;更凸显出了动植物的坚韧。同时画面中从左向右的风向使得树叶朝向与枯树树干的方向一致,加强了画面整体的和谐;又无形中引导了观者视线的作用。

寒林不仅呈现出了凄冷的氛围,而且还创造了一种寒的意境。画家虽然表现的是自然的景物,但也暗合着自身孤独寂寥的情怀,这正是王国维所说的物我合一的“无我之境”。

崔白《双喜图》局部

画中题字为“嘉佑辛丑年崔白笔”。而崔白题字的枯木作为寒林背景的重要内容,承载着画家的情感。嘉佑辛丑年()距离崔白进入宫廷画院还有7年之久,时年57岁的他还是一个民间画工。当时的王安石有诗云:“一时二子(“二子”,指惠崇和崔白)皆绝艺,裘马穿赢久羁旅,华堂岂惜万*金,苦道今人不如古。”据《宣和画谱》童贯条:“父提雅好藏画,一时名手如易元吉、郭熙、崔白、崔憋辈,往往资给于家,以供其所需。”这两句所作的具体时间不可考,但按照 的情况来推测,崔白应处在一个温饱不愁,却仍不被主流认可的处境。而崔白在枯木处题名,这一秋风中顽强抗争却逐渐衰弱的枯木与其当时的情况十分相似,画家以此自喻的可能性很大。

同时画家也在借助这凄冷的秋意表达对于大自然美好生命的关切。“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枯木、杂草、瘦竹与禽鸟,画家借寒林来描绘荒寒的意境,但同时也表现出了自然生生不息的强劲生命力。

画家档案

崔白(4-),字子西,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北宋画家。崔白依靠超越前人的观察研究及描绘能力,探索花木鸟兽的生意,摆脱花鸟属装饰图案的遗影,开创新的发展方向。

崔白擅花竹、翎毛,亦长于佛道壁画,其画颇受宋神宗赏识,授图画院艺学,后升为待诏。善于表现荒郊野外秋冬季节中花鸟的情态神致,尤精于败荷、芦雁等的描绘,手法细致,形象真实,生动传神,富于逸情野趣。一改百余年墨守成规的花鸟画风,成为北宋画坛的革新主将,数百年来颇受画坛尊崇。

拓展阅读

《崔白艺术简论》,徐建融,《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3期。

《论传统山水画中的寒林表现,刘莹,江苏师范大学,届硕士论文。

《崔白“变革”考》,李庆,浙江师范大学,届硕士论文。

撰文|李佳欣

编辑|李卓颖

李佳欣

中央美术学院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在读。

了解更多,参见《中国画鉴赏》

中国 传统文化系列丛书

《中国画鉴赏》

赵力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年4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iwujk.com/afhzz/2815.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35881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