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博学、搞笑、深沉、
“问题不倒翁”
是孩子们给“一起旅课”雷神老师的评价
在遥远的南非,在不远的嵊泗
雷神老师都能让孩子们“一秒入戏”
一起旅课:雷神老师,先介绍一下你自己吧?
雷神:好的,我叫潘雷,做过20年的电视台旅游文化类节目的记者、主持人。因为工作原因,我走过世界上多个国家,大家叫我“问题不倒翁”,因为我是个超级有好奇心的人,我也很热爱和珍惜媒体这份工作。在我女儿3岁的时候,我开始思考我们的下一代如何应对未来世界的不确定性。我加入到“一起旅课”,我决定用自己的下半生带着孩子们一起旅行,一起看世界,一起去探索和思考。一起旅课:那先从你的“上半生”说起吧,讲一讲你去多个国家的经历,给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雷神:“上半生”最大的收获,是特殊的经历让我较早就拥有了对世界的理解力。最密集的时候,我一年天有天在外边飞着。那段时间需要强迫自己高强度地学习、更新、打破自己固有的认知,用多元的视角去发现和理解不同文化。媒体的身份也给了我很多和当地专家交流的机会,他们会给你很系统地讲解一些东西,这些首先是第一手资料,是我们从其他渠道了解不到的,它保证还是真实的,和旅途中道听途说得来的不一样,这种知识的可信度,给了我独一无二的线索,再加上需要有视频有真相,就必须对得来的知识进行充分消化和解读。所以,在走了这么多国家以后,我发现一件有意思的事,就是在同一个时间段上,世界的不同国家或地域,人的文化基本上是相通的,并没有我们之前认为的那种特别巨大的不同。比如在柬埔寨的吴哥窟,很多石头雕塑,乃至于建筑堆砌的方式,跟南美玛雅文化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处。这就是在去了很多地方以后,经过对比,会突然发现它们很像,这其实就是世界的共通和共容,不仅是景观、器物上,也反映在人与人之间的文化沟通和理解层面,没有我们想象的隔阂,这一点是在我工作之后发现的。一起旅课:听说你最喜欢的地方吴哥窟,你去过七次?
雷神:是的,大概将近10年左右的时间。最早去柬埔寨的时候,那个地方相对落后,自己也很年轻,看到的都是生活表面的东西,比如那里的落后和不干净,会质疑那个地方以前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文明?为什么这么落后的地方,在我脑子里始终留下很深的印象,召唤我一次又一次去到那里?现在回忆想想,应该是基因里带有对亚洲文化的印记。然后我再去的时候,就希望发现一些更有意思的东西,比如为了去到更古老偏僻的寺庙,我会请当地人做向导,晚上只能在树林里边住一宿,才能找到那个寺庙。就这样我不知不觉去了7次。其实一个地方去的次数越多,了解的越多,你会发现有更多自己不了解不知道的地方,这大概就是我们总说的认知的四重境界,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到“不知道自己知道”的过程。一起旅课:是什么指引你成为这样一个有特别思考的人呢?
雷神:可能还是从小的生活。我小时候非常淘气,我爸妈上班的时候就不得不把我反锁在家里,我在家里没事干,但我们家的书很多,我父亲是一个非常爱看书的人,什么自行车修理、花的种植、侦探学、心理学、医药学,反正各种各样的书,我就不管是杂志还是大部头,都愿意去看,而且同时看好几本书。比如这本看了十几页以后,接着看另外一本,晚上的时候再接着第一本书的后半截看。慢慢的,这种阶段性地切入,半截儿马上进入一种状态,我觉得也算是阅读给我锻炼出来的一个习惯。后期就要感谢我走了这么多的地方,所以我的感悟是,“知识”是怎么来的?从我个人看,“知”就是从别人那里知道的,比如你给我讲了一个地方,我知道了这是一个知识点。“识”是什么?是你一定要真的去看,看到后和你以前知道的东西比较,转化成拥有你自己独特理解能力的,才是完整的“知识”。我认为每一个人真正产生的“知识”都带有他特别的、自己的个性,我对一个东西的看法是跟别人的看法不一样的,而正是这种差异性才应该是人得到知识的样子。一起旅课:是阅读和旅行两种习惯,让自己拥有了“不一样”的独立思考能力?
雷神:其实旅行对一个人的人格培养和塑造是非常有好处的,不仅是独立思考能力,你更容易跟别人产生共情,你更能够从多元的角度去理解他人。我记得在我外出最频繁的一段时间,那个时候年轻,觉得在哪儿都一样,没有什么家的概念。然后是一个八月十五,我们在夏威夷火山顶,它是世界天文观测点最高的一个点,也是NASA的一个观测点。那天天气特别好,我正好有一段词,是说今天是八月十五,我给大家看看真正离月亮最近是什么样子。就当我一回头,一个巨大的月亮在我的身后,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大的月亮,感觉就是我迈一步就能走上去,这种视觉的震撼,当时我突然有了一种感悟,我开始想家了!因为摄像机在直播拍着,我当时还挺激动,说的时候就马上转过脸去了。我就发现其实走到哪里,我的心始终还是在家的,那一刻给我的感悟特别深。一起旅课:是的,我们都有旅行中被某一个瞬间击中内心的经历,这可能就是真实的景物永远会超越你的想象力,想象次不如抵达一次。雷神:是的,去的地方越多,看到的越多,经历的越多,我们的情感不会变得麻木,反而会更细腻和丰富,旅行对孩子的人格培养和塑造是非常有好处的。
前两天有一个朋友,他说他的孩子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就喜欢一个人呆在家里边。我那天跟孩子聊天,我说下个星期,咱们就做一件事儿行不行?你在楼下找10种植物,花花草草,只要长得不一样,你找到了拍照片给我看。第二个星期,我说咱们再找10种动物,比如鸟,喜鹊、灰喜鹊、大喜鹊,都行。到第三个星期,我让他再帮我认识两个朋友,就你家楼下,你去跟他交流,认识他。就干这三件事之后,那天那爸爸跟我说,这孩子现在每天都自己楼下溜达玩去了。我说,其实就是给他打开了一道门,这个门可能就是楼下的一亩三分地,没多远。为什么?因为孩子的眼界打开了,他不拘于只跟自己较劲了,他眼睛里边有花花草草,有动物,还朋友。我们带他们出去,也就是为了让他们能“抬起头来看世界”。
我们和孩子沟通,带他们走到家以外的地方,就是希望孩子发现更多“共情”的地方,每一个孩子由心而发去表达的时候,他一定是真挚的,一定是美的,一定是让人夺目的。
一起旅课:说到孩子就说说你的“下半生”吧,你怎么想到要从一个媒体人转行做一个带着孩子去旅行的“老师”呢?
雷神:一个人选择当老师的理由很多,选择半路出家当老师的理由不多,大多数人可能都是因为自己有了孩子,出于一种无处安放的责任感。(哈哈哈)我的女儿9岁,在她很小的时候,我就带她到处旅游,并且支持她做任何与交流有关的事情,哪怕她不会那个国家的语言,我也鼓励她自己说中文去和人家交流,我说你不要担心他不懂你说的话,我们还是猴子的时候都不会语言,但我们用真挚的感情或者其他的方式表达的时候,完全不妨碍我们沟通信息。另外我觉得正确的鼓励很重要。有时候我们的鼓励太不由衷了,为了鼓励而鼓励,你真的要从心里边对她所有的事情都要去鼓励。当然她做错的事情,你需要指出来,但很多事情要由衷的去鼓励她,你的真挚孩子是能够感受到的,她会特别有成就感。一起旅课:教自己的孩子是一回事,教别人的孩子,教很多别人的孩子就是另一回事了。你是怎样把“知“与”识“让那么多孩子通过一次旅行学到的?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吗?
雷神:现在网络多发达,知识得来的太轻松了,我们甚至不会考虑真伪程度,也不会进行思考,慢慢的这会让你的头脑变得简单,只是知道名词解释,而不知道有怎样的历史,而恰恰这个时候,需要一个更立体的看世界的观念。我分享一个经常使用的方法,我叫它“经纬学习法”,就一个横线和一个竖线,我也会带着孩子们一起尝试这种方法。比如我们马上要去的目的地,在去之前,我会根据这次行程查阅大量的资料,并把看到的资料从地理位置上、从时间点上进行分化,当我到达那个地点的时候,我会把之前查阅到的和我此刻看到的进行比较,再和与它同纬度的其他国家比较。这样从一个知识点上就可以反映出来当时整个社会环境、世界环境,所谓让我们的孩子有自己的世界观。另外和我个人的旅行习惯相关。在旅行的路上我希望带着孩子们寻找人与人之间“真实的贴切感”,就是安排的线路可能是一样的,但我会在过程中突然深入到当地人的生活里面,而这种突然的深入是非常真实的,这种真实又带有相对猎奇的一种感觉。所以我当时做的节目会跟其他的常规节目不太一样,大家会觉得,哎?怎么突然就到了一个人的家里面,或者旁边突然走着走着跟一个人就会聊上天了?甚至外国人他说的话我也不懂,我说的话他也不懂,但是我们俩会在那儿用手比划着聊天,后来还把事情解决了。这里边很多东西会很有意思,回头想想呢,又感觉特别有道理,这在我的特点里边比较突出,就是“不走寻常路”,而恰恰这种不一样、这种差异性,才会让人觉得特别。一起旅课:在你带孩子出去的旅行中,你总说去发现孩子的优势,找到他的长处,然后帮助他去解放天性,你又是怎么做到在很多爸爸妈妈看来都是很难的这件事呢?
雷神:这个是特别专业的问题,因为我是学艺术的,后来还自学过心理学,所以我这个方面有过相应的研究。孩子有一个特点,他是不遮掩的,很多东西是发自他内心的天性的东西,当我们变大了以后,会故意遮掩那些东西,当你一旦进行遮掩的时候,你很难发现他哪个是强的,哪个是弱的。那么潜移默化中,我们可能会在小的时候,很容易发现孩子的优点,他冒出来的一句两句,甚至对某些东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