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诗词赏析
文/杜兴华
根据广大诗词爱好者的要求,我把唐太宗李世民诗词——帝王之诗解析一下,以便于大家更深入地学习研究唐诗,有助了解唐朝的历史文化。一、《赋秋日悬清光赐房玄龄》
:
《赋秋日悬清光赐房玄龄》
唐代:李世民
秋露凝高掌,朝光上翠微。
参差丽双阙,照耀满重闱。
仙驭随轮转,灵乌带影飞。
临波光定彩,入隙有圆晖。
还当葵霍志,倾叶自相依。
:
李世民(公元~公元年),中国唐代皇帝(即唐太宗),书法家、文学家。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人。在位24年,在此期间重视文化,尤喜书法,与当时 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多有交往,并常常与之论书。他雅好王羲之书法,广收遗迹,推崇备至。且置书学,设书学博士,以书取士。贞观之治,庶几成康,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而锐情经术,初建秦邸,即开文学馆,召名儒十八人为学士。既即位,殿左置弘文館,悉引內学士,番宿更休。听朝之间,与群臣讨论典籍,随以文咏。或日昃夜艾,未尝少怠。诗笔草隶,卓越前古。至于天文秀发,沈丽高朗,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帝实有以启之焉。在位二十四年,谥曰文,集四十卷。馆阁书目,诗一卷,六十九首。《全唐诗》共收录李世民诗词88首。李世民对唐诗的繁荣有积极影响。:
1、清光:清美的风彩。多喻帝王的容颜。
2、翠微:青翠的山色,也泛指青翠的山,形容山光水色青翠缥缈。
3、双阙:(1)古代宫殿﹑祠庙﹑陵墓前两边高台上的楼观。(2)借指宫门。(3)借指京都。
4、重闱:(1)重重宫门。指深宫。(2)闺门。(3)旧称父母或祖父母。
5、驭:(1)太阳。日形如轮,周行不息,故称。(2)指古代神话中为太阳驾车的神。(3)指帝王的车驾。
6、灵乌:(1)指太阳。相传太阳中有三足乌﹐故称。(2)指乌鸦。(3)喜鹊。喜鹊乌属﹐亦称乌鹊﹐俗称能报喜﹐故称。
7、葵藿:(1)指葵与藿圴为菜名。(2)单指葵,葵性向日。古人多用以比喻下对上赤心趋向。语出《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若葵藿之倾叶太阳虽不为之回光然向之者诚也。窃自比于葵藿若降天地之施垂三光之明者实在陛下。”
:
房玄龄(年—年),唐初名相,中国十大贤相之一。名乔,字玄龄(因清康熙帝名玄烨,为避其讳,故在清代所重修编的史书和相关资料中又追改其名为“元龄”,与初唐皇室一太妃"清河房氏元龄"名同)。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幼警敏,博览经史,工书善文,书兼隶草,有"倚马立成"之文才.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尉,校秘书省。隋末大乱,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屡从秦王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任秦王府记室。每平定一地,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他却首先为秦王幕府收罗人才。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
秋天的早晨,露水凝结在朝殿上,在阳光照耀下,山光水色显得是多么的青翠缥缈。宫门外的楼观错落有序,淹映在朝霞里,七彩光芒照耀着重重宫门,紫气东来,万物呈祥,真是一派美丽的景象啊!哎呀,日形如轮,万物生息。鸦鹊飞过,一片阴影。正午,潺潺流水,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水波荡漾,五光十色。当太阳落山的时候,才能真正看见圆圆满满的太阳。时间过得真快呀,转眼间已经到了秋天。但我们仍然像那葵和藿一样,相恤相依,倾心向阳呵。:
《赋秋日悬清光赐房玄龄》出自《全唐诗》第1卷首。《全唐诗》是清康熙四十四年(年),由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汪士鋐、汪绎、俞梅、徐树本、车鼎晋、潘从律、查嗣瑮等十人奉敕编校,收录唐朝余诗人的余首诗,共计卷,目录12卷。全书以《帝王》、《后妃》作品列首,《乐章》、《乐府》次之,又以年代为限﹐列出唐代诗人,附以作者小传。排在首位的诗人当然是李世民。一般人知道李世民是一代英主,叱诧风云、功德兼隆,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大唐盛世,三百年长盛不衰,被历代累世所敬仰,所推崇。但对李世民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却知之甚少了。李世民是一位造诣很高的文学家。他的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其诗词作品意境深远,寓意深刻,字字锤炼,语言凝重,思路广阔,大气泰然,知识渊博,厚重真诚,想象丰富,感染力强。贞观年间,有两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个是盛唐诗歌,成为中国古文化最璀璨的时期;一个是大唐的文臣武将队伍,文有“房谋杜断”,武有秦琼敬德,个性鲜明,功德昭著,二十四功臣画像标立凌烟阁,历史上绝无仅有。李世民曾三次赋诗给房玄龄。一位开国皇帝,为一位大臣三次赋诗,可见其对玄龄公之倚重。《赋秋日悬清光赐房玄龄》这首诗,全文共十句,虽然常见的八句的五律诗,但仍然有有节奏,有格律,有对仗,有押韵属于格律诗的范畴。秋露-朝光,凝-上,高掌-翠微相对偶,参差-照耀,丽-满,双阙-重闱相对偶。仙驭-灵乌,随-带,轮转-影飞相对偶。临波-入隙,光-有,定彩-圆晖相对偶。前四联都采用了对仗的手法。节奏如法,平仄相对,诗功了得。前四句描写宫廷内外美好的秋光秋色,歌颂了朝野上下一派和谐美丽的景象。中间四句通过太阳周转、流光溢彩的描写,表达诗人对光阴易逝人已老的感叹,也隐含太宗皇帝功成名就,玄龄贤臣忠贞不渝之意。 两句通过葵藿草相恋相依的自然景象,借喻作者与房玄龄的情谊之深厚,将君臣之交赞叹为兄弟手足之情。 两句也是全诗的重点与赋诗之目的所在。豪情中映射着淡愁,雄浑中蕴含着细腻。作者在赞美别人和传递感情时不虚伪,不夸张,而是善借事物来恰如其分的借喻、隐喻、反喻,这种手法十分难得,值得借鉴。这首帝王之诗,句型优美,对仗工整,合辙押韵,诗中有画,画中寓意,借秋日风光,抒己之胸肠;托风物之志,传己之友情。堪称赋和馈赠之佳品。二、李世民还有另一首《赐房玄龄》的诗
:
太液仙舟迥,西园引上才。
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
:
房玄龄远离太液池(唐京城周围多太液池)和仙舟,不去潇洒游乐,却去西园招揽人才。天未破晓,不远千里而来的英雄豪杰已经驱车入关,向长安进发。而丞相您就在雄鸡报晓之前早早打开了关门(唐城大门,或者函谷关关门)。:
此诗的主题是颂扬、勉励房玄龄为国求贤。但他使用反衬,情景描写手法,笔法含蓄内敛,意境开阔悠远。首句从反面落墨,反衬房玄龄忠于职守,公而忘私,克己奉公的精神。次句从正面着笔,点明他正忙于为国举荐贤才的大事。三、四两句,以形象的比喻赞扬求贤若渴,使天下人才尽归大唐的壮观场面。唐太宗曾说过:“治安则骄侈易生,骄侈则危亡立至”,他的臣下也纷纷率先垂范,这种居安思危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历朝累代的仁人志士。同时,本诗透露出李世民对房玄龄以及天下人才的尊重和爱惜。唐太宗曾经在一次科举考试结束后,站在午门城楼上看着新进的进士们鱼贯而入朝堂,高兴得对左右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唐太宗的诗歌以五律为多,内容主要为赋和应制诗和写景抒情诗。也有赐魏征的诗:“酾纗胜生兰,翠涛过玉纘。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赐魏征诗》)因魏征善治酒,太宗赐诗赞之。又如《望送魏征葬》:“阊阖总金鞍,上林移步辇。野地怆新别,河桥非旧饯。惨日映峰沈,愁云随盖转。哀茄时断续,悲旌乍舒卷。望望情何极,浪浪泪空泫。无复昔时人,芳春共谁遣?”整首诗可谓情真意切,感人至深。魏徵死后,太宗认为自己失去了一面洞鉴得失的镜子。三、李世民的咏景抒情诗赏析之一
:
唐太宗《咏雨》一,参见《全唐诗1卷_》
罩云飘远岫,喷雨泛长河。
低飞昏岭腹,斜足洒岩阿。
泫丛珠缔叶,起溜镜图波。
濛柳添丝密,含吹织空罗。
:
笼罩在天空中的乌云飘向远处的峰峦,雨势如喷灌一般,使河流涨水泛滥。雨裹着乌云飞冲刷向半山腰,昏濛濛的,如箭头斜射进山的曲折处。一串串下滴的水珠结在树叶上,河水泛起了一阵阵涟漪,像镜子一样闪耀,柳丝在雨中交织着细密的雨丝,风吹起雨丝在天空织起来一片片罗幕。:
李世民这首《咏雨》一,是五言律诗,这首五律细致入微,而又大气磅礴。使用罩云、喷雨、低飞、斜足、泫从、起溜、濛柳、含吹,这八个偏正词组一一对偶,把雨写活了,就好像是施雨龙王、推云童子、布风婆婆等天神在天上操控的那样。并用飘、泛、昏、洒、珠、镜、添、织等动词、形容词把雨、风、山、河、树、波、柳、罗这些物象有序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纵横交汇的雨景图,由远及近,由高及低处,由广阔及细微,虚实结合,编织成波澜壮阔的意境来。唐太宗这样大肆渲染雨景,一个是为了宣泄自己博大的胸怀,对万事万物都赋予了生命的力量。另一个思想是咏歌水是万物生长的源泉,期许作者对雨的喜爱,对农业丰收的期盼,对百姓的生活幸福远景的憧憬。四、唐太宗咏景诗欣赏之二
:
〈咏雨〉二,参见《全唐诗1卷_》
和气吹绿野,梅雨洒芳田。
新流添旧涧,宿雾足朝烟。
雁湿行无次,花沾色更鲜。
对此欣登岁,披襟弄五弦。
:
阴阳交合之气吹着绿色的田野,梅雨洒在稻田里。旧涧里注入了新流,朝霞里飘满了雾气(蒸汽)。大雁被梅雨打潮了,没有顺序地盘旋出行,花儿沾雨后颜色更鲜艳了,对这丰收之年我感到非常高兴,披露着衣襟玩弄着五弦琴。:
〈咏雨〉二也属于写景抒情诗。前三联都对仗,起句就别开生面,给人展开美好的画卷,承句就自然地进入主题-梅雨,梅雨好及时啊,滋润着稻田。和气:古人认为天地间阴气与阳气交合而成之气。梅雨:本指初夏产生的阴雨天气。因时值梅子*熟,故亦称*梅天。新流添旧涧,宿雾足朝烟,这两句实际是倒装句,省略介词,新流添于旧涧,宿雾足于朝烟。宿雾:即夜雾。足,原意是脚,这里是满足的意思,名词意动化,从而与添的动词相对仗。雁湿行无次,花沾色更鲜。用大雁的淋雨盘旋低廻,花儿沐雨绽放,都是诗人喜悦心情的衬托。对此欣登岁,披襟弄五弦,对梅雨下,庄稼长势好倍感欣慰,以至于高兴得自不觉地弹唱起来了。披襟,就是开怀舒畅的浓缩凝练。中国古代的皇帝都特别看重农业。新旧《唐书》及《贞观*要》中均记载了唐太宗非常关心农业的事迹。此诗前六句均写景物,用词生动且令人感觉诗中所描述的景象栩栩如生。尾联为抒发个人的情感。此诗还有一个艺术特点是每一句都流露出对这场及时雨的喜悦之情,但却通篇不用一个“喜”字。这首诗不仅对仗工整,且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描写景物方面,把大自然的神韵通过诗句体现出来。古代诗家写诗的技巧和方法,有时很难用几句话把它都讲明白了,必须在仔细赏读过后,才能意会出其中的神韵,犹如饮甘泉,清澈而又绵长。大家在古代经典时多品读一下,便会有滋有味。五、李世民的《帝京篇十首》
:
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余。
连薨遥接汉,飞观迥凌虚。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
岩廊罢机务,崇文聊驻辇。玉匣启龙图,金绳披凤篆。
韦编断仍续,缥帙舒还卷。对此乃淹留,欹案观坟典。
移步出词林,停舆欣武宴。雕弓写明月,骏马疑流电。
惊雁落虚弦,啼猿悲急箭。阅赏诚多美,于兹乃忘倦。
鸣笳临乐馆,眺听欢芳节。急管韵朱弦,清歌凝白雪。
彩凤肃来仪,玄鹤纷成列。去兹郑卫声,雅音方可悦。
芳辰追逸趣,禁苑信多奇。桥形通汉上,峰势接云危。
烟霞交隐映,花鸟自参差。何如肆辙迹,万里赏瑶池。
飞盖去芳园,兰桡游翠渚。萍间日彩乱,荷处香风举。
桂楫满中川,弦歌振长屿。岂必汾河曲,方为欢宴所。
落日双阙昏,回舆九重暮。长烟散初碧,皎月澄轻素。
搴幌玩琴书,开轩引云雾。斜汉耿层阁,清风摇玉树。
欢乐难再逢,芳辰良可惜。玉酒泛云罍,兰殽陈绮席。
千钟合尧禹,百兽谐金石。得志重寸阴,忘怀轻尺璧。
建章欢赏夕,二八尽妖妍。罗绮昭阳殿,芬芳玳瑁筵。
佩移星正动,扇掩月初圆。无劳上悬圃,即此对神仙。
以兹游观极,悠然独长想。披卷览前踪,抚躬寻既往。
望古茅茨约,瞻今兰殿广。人道恶高危,虚心戒盈荡。
奉天竭诚敬,临民思惠养。纳善察忠谏,明科慎刑赏。
六五诚难继,四三非易仰。广待淳化敷,方嗣云亭响。
:余以万几(机)之暇,游息文艺,观列圣之皇皇,考当时之行事,轩昊舜禹之上,信无间然矣。至于秦皇、周穆、汉武、魏明,峻宇雕墙,穷奢极丽。征税惮于宇宙,辙迹遍于天下。九州无以称其求,江海不能瞻其欲,覆亡颠沛,不亦宜乎?
予追踪百王之末,驰心千载之下;慷慨怀古,想彼哲人。庶以尧舜之风,荡秦汉之弊;用咸英之曲,变烂漫之音。
求之人情,不为难矣。故观文教于六经,阅武功于七德。台榭取其避燥湿,金石尚其谐神人。皆节之于中和,不系之于淫放。故沟洫可悦,何必江海之滨乎!麟阁可玩,何必两陵之间乎!忠良可接,何必海上神仙乎!丰镐可游,何必瑶池之上乎!释实求华,以人从(纵)欲乱于大道,君子耻之。故述帝京篇,以明雅志云尔。
李世民对他的《帝京篇十首》还作了《序》,意思是:我在执*繁忙之余,品玩与文学艺术之中。对于列圣列宗的民风教化、时*策略都是效法皇帝昊帝舜帝禹帝的的。到了秦皇、周穆、汉武、魏明帝这些时期,就大兴土木,稅赋重,徭役多,令天下恐惧,从而覆亡颠沛。我探究历代王朝更替兴衰,感叹不已。遂推崇“六经”(《诗经》、《尚书》、《礼仪》、《乐经》、《周易》和《春秋》)和“七德”(禁暴、戟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精神,并令魏征、虞世南等改制歌词。追求韵律和谐中和而不放荡,主张平实朴素而弃奢华艳丽。我在京都写下此《帝京篇十首》,就是为阐明艺文雅音的*教和抱负啊。
:
《帝京篇十首》,采用五言格律形式,格律、节奏、对仗都如法遵律,具有律诗的特征。反映了李世民帝王生活及治理国家的历程。包括皇宫帝宅的气势辉煌,帝京的雄伟壮丽,阅帙勤公的繁忙,逸游畋猎的旷达,习词练武的感悟,听音观舞的欢乐,弹琴赏月的浪漫,对酒吟兰的志趣,居安思危的境界,纳善亲民的情怀等。诗歌内容多以讴歌国家统一,盛世太平的景象,体现出其内心的喜悦之情。也包括治国设想与方针,有励精图治的艰辛,战争后休养生息,还尊俗易风等题材。其用词考究,语言优美,内容丰富,创造的意境恢弘博远,振奋人心。六、《饮马长城窟行》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都尉反龙堆,将*旋马邑。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
:
塞外悲凉的风刮得猛烈急切,交河已经冻结,冰凌莹莹。在广袤的沙漠上,沙丘如波,连绵不断,千里之外的阴山下全都落满了白雪。将士们戍边,站在那远远地高高的烽火台上,一层一层的山峦引领向上彰显出了高高的气节。一面面战旗被长风吹卷着,将士们在那长城脚下饮马后又络绎不绝的出发。寒冷的沙滩上延绵着骑兵的足迹,狂暴的北风吹断了那边塞上传来的边声,胡地的沙尘清扫着像那冰冻如玉的边塞,羌笛声和着那金钲敲击的声音。与世隔绝的沙漠上战争结束了,干戈都收藏起来了,徒留下可那战车在那原野低湿的地方震颤摇曳。都尉们都从龙堆返回了,将*还从马邑凯旋而来正在捷报。飘扬的旗帜让那笼罩着大雾的地方都清净下来了,在石碑记上他们的功名,将士们凯旋而归。在那荒凉的边界上还有一个穿着戎装的战士(作者自指)去守护边疆,灵武台上(朝廷)的是来自于国界的胜利凯歌。:
李世民的《饮马长城窟行》是首歌行体,也属于唐乐府民歌,边塞诗,共二十句。它不同于汉代的《饮马长城窟行》,相比这首更加有气势,有魄力。贞观四年(年),唐将李靖率领大*一举扫除东突厥对内地的侵扰,李世民为了纪念这一胜利而创作了此诗。据《旧唐书·太宗本纪》所载,李世民平定宋金刚之乱时,于武德二年十一月,曾“率众趣龙门关,履冰而渡之”,猜测与此诗有关联。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此诗开头四句是描写当时诗人亲眼所见的悲壮之景,以此背景起兴,然后引入主题,夹叙夹颂。第三、四句进一步写塞外之景,壮阔迷茫,意在渲染了一种壮烈豪迈之情,及时战场上激烈悲壮之势。.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第五、六句点明出征的主题,*队沿着山路前行,饮完战马浩浩荡荡地除了长城,意即此战很得天时,必将获胜。真是有席卷天下,驰骋宇内的气势和豪迈。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第九、十之后二句写进*途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第十一、十二句写大*所指,因并非倚仗武力,更多的是以德感召,所以蛮夷慑服,边境安宁。长城内外很快呈现出一片祥和、安宁的和平气象。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都尉反龙堆,将*旋马邑。第十三到十六句这四句描写平夷战祸后,*队凯旋,所到之处,群情振奋,人民热烈欢迎的场面,表明人民对正义战争的支持。互文见义,渲染唐*得胜还朝*民欢庆胜利的场面以及战争平息后带来的和平局面,所用的地名地貌都是边塞一带,增强其真实感,此后的边塞诗也常用这种手法。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第十七、十八句运用了象征手法,“扬麾”象征唐*旗帜鲜明地出战,“氛雾”象征外敌入侵时的纷扰之状,这里既有对将士们的称述,也有对将士们努力作战以名垂千古的勉励,同时也有自勉。 二句是对李唐全盛时边境安宁、四境臣服的描述,也是对贞观之治的赞颂,对帝王*治抱负的抒发。全诗没有具体描写两*作战的场面,而是形象地描述了这场战争的发生发展与胜利的过程,立意高远,言辞从容,层次分明,音韵优美,达到了艺术手段与个中立意的高度统一,一扫六朝以来的绮靡和宫廷诗的艳丽,堪称唐诗的辟荒之作。李世民继承和发扬了儒家《六经》为宗旨的文学创作思想,强调诗歌为*治服务。主要通过山水风云雨雪以等自然的不同景观的描写以及国家、*治、*事、文化、民俗等方面的吟咏,深刻地表现他的诗人才华和气度,写景恬淡自然,清新隽永,细腻凝练。其抒情表现了一代帝王的文治武略、宽阔胸怀和乐观主义情绪。他的诗歌对唐、五代、南北朝诗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其诗歌虚实有度,对仗工整,音律和谐,朗朗上口,为近体诗之定型作出了贡献。?作者简介?
杜兴华,男,笔名:大漠雄鹰,诗人,《秦川》、《中外经典文学艺术》签约作家。新疆乌鲁木齐市人,籍贯陕西旬邑,企业管理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星河文学社》社长,旬邑蒹葭诗社首席指导老师。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等诸多博客群管理员。擅长诗词歌赋,先后有上千篇作品在文学网站发表,作品入选《新时代中国网络诗歌精品典藏》、作者入选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年被评为《中华诗词报》“诗词十杰”大奖和称号。《俊杰文学社》“十佳诗人”称号,年荣获“中国新时代 网络诗人称号”,年全国《迎春杯》网络诗词大赛当代 诗人奖,《华夏文学》 诗人奖、《中外经典文学艺术》授予“ 作家”称号,“鲁迅文学奖”全国文化精英大赛一等奖,年《中华神韵杯》全国文学大赛二等奖获得者等。
秦川文化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