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下枫树上的喜鹊想象补白

枫树上的喜鹊

教材分析

《枫树上的喜鹊》是一篇想象丰富、充满童趣的散文。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叙述线索清晰,情节简单。 至四自然段主要讲我喜欢枫树上的喜鹊,这部分4次直接写到“我喜欢”:渡口旁像绿色太阳伞的枫树,我喜欢;枫树上喜鹊的窝,我喜欢;站在枫树下看喜鹊的窝,我喜欢;鸟窝里有六只小喜鹊了,我喜欢。第五至十二自然段讲“我”看见喜鹊阿姨站在窝边教喜鹊弟弟唱歌游戏、学拼音、认识太阳,描述了“我”与喜鹊一家的共鸣共语,通过人格化的动词“教、唱歌、做游戏、学、发明”,表现“我”对喜鹊一家的喜欢。第十三自然段只有一句话,直抒胸臆,表达了“我”快乐的心情。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走进课文,抓住关键句子,体会“我”的喜欢。

2.根据情境展开想象,把自己想到的内容写下。

二、教学过程

(一)披文入境,寻“喜欢”之乐

1.找:文中出现了几次“喜欢”?(4次)

2.读:(体会下列句子蕴含的情感)

(1)我们村的渡口旁有一棵枫树,我很喜欢它。

(2)枫树上有一个喜鹊的窝,我喜欢极了。

(3)我喜欢站在枫树下,抬头看喜鹊的窝。

(4)我真是喜欢极了。

3.想:作者喜欢的是一样的东西吗?

(1)我很喜欢它。——喜欢枫树。

(2)我喜欢极了。——喜欢喜鹊窝。

(3)我喜欢站在枫树下。—喜欢观察喜鹊的窝。

(4)我真是喜欢极了。——喜欢窝里的喜鹊。

(二)读文细究,品“喜欢”之真

1.究:哪里体现作者真正的“喜欢”?抓关键词句品读。

(1)喜欢枫树:巧用比喻;

(2)喜欢喜鹊窝:抓细节,常常站在树下看喜鹊窝;抓想象,想象与喜鹊阿姨的对话。

(3)喜欢喜鹊:抓细节(取昵称说明我对他们的喜爱、“一有空就去看望”看出我的默默陪伴,“喜鹊弟弟长得真快,好极了”体现出“我”细心地观察。)

(三)想象补白,创“喜欢”之境

真正的喜欢是理解和懂得。

1.作者通过长时间观察,从千篇一律的“鹊鹊鹊”的叫声中听出了不同的意思。喜鹊阿姨和喜鹊弟弟的对话远远不止这些,想想他们还会说什么。

仿照课文形式,合作创编。

我看见喜鹊阿姨找了一条虫子回来,站在窝边。喜鹊弟弟一齐叫道:“鹊!鹊!鹊鹊鹊!”我懂得,他们的意思是:“”

喜鹊阿姨把虫子送到喜鹊弟弟嘴里,叫起来:“鹊,鹊,鹊……”我知道,她是在说:“”

2.作者通过观察,想象出喜鹊们的一连串的有趣的故事:唱歌,做游戏,学拼音,看日出……请小朋友们去听一听自然,看看自己能听出些什么。仿照课文形式,想象补白。

编辑

廖文婷老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iwujk.com/afhpz/3559.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35881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