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交流,聪明的古人注意到了这点,并将其引入诗句当中,以此来表达或反衬自身浓烈的情感。就如《诗经·国风》中的一篇《邶风·燕燕》,这是中国诗史上最早的送别之作,利用燕子的欢快行为与人们别离的哀情相反衬,从而把送别情境和惜别气氛表现得深婉沉痛。那么燕子的这些行为到底包含着什么样的信息呢?我们先来看下原文!
邶风·燕燕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郑玄笺:“差池其羽,谓张舒其尾翼。”即燕子飞翔天上,参差舒展翅膀。其实燕子们利用展翅的行为进行着交流,传递着信息,即行为信息。例如草原中有一种鸟,当雄鸟发现危险时就会急速起飞,并扇动两翼,给在孵卵的雌鸟发出逃避的信息。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即燕子展开翅膀飞,下下上上发出呢喃。鸟类的叫声婉转多变,除了能够发出报警鸣叫外,还有许多其他叫声,显然说明鸟类的报警鸣叫属于物理信息中的声信息。
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鸟的鸣叫声:
1.报警声(alarmcall)
当有危险出现,鸟类会发出报警声以提醒同类。但其实生活在周围的其它动物也能明白报警声的含义,也就是跨物种交流。例如天空飞过猛禽,灰喜鹊就会发出一连串的报警声,周围的鸦、山雀等也会立刻警觉。而非洲的叉尾卷尾(fork-taileddrongo)还会在食物缺乏的冬季报假警,以此来骗取猫鼬到手的食物。
2.围攻鸣叫(mobbingcall)
这其实也算作是报警声。鸟类面对天敌的时候,不—定要四处逃窜,还可以团结起来赶走天敌。例如一只猫头鹰在白天睡觉时被小鸟发现了,这些小鸟就会聚集在猫头鹰周围不停叽叽喳喳絮絮叨叨发出聒噪的声音,甚至会试图展开攻击。研究表明,这种连续的骚扰行为可能有助于小鸟赶走捕食者,甚至还能吸引更强大的捕食者来抓走潜在威胁——敌人的敌人是朋友。
3.联络叫声
集群活动的鸟类会频繁发出联络叫声来保持个体与群体之间的联系。在平时,鸟类的联络叫声轻柔短促,但如果落单,它们会发出大声的呼叫,远处的同伴听到以后就会作出回应,落单的个体也就能顺利回归群体了。冬季的时候,太平鸟和小太平鸟会来到我国过冬,它们集群活动,如果你熟悉它们的叫声,就常能在不经意间发现一群落在大树上的漂亮鸟鸟,它们闲着没事就会不停发出联络叫声——“啾啾~我在这呢~我在这呢~”。
4.飞行叫声(flightcall)
很多鸟类飞行的时候会发出独特的叫声,例如环颈雉(野鸡)在惊飞的时候总会嘶声大叫,黑啄木鸟飞行的时候也会发出虫鸣一般的叫声,很多雀形目小鸟在飞行时会频繁鸣叫,如果熟悉它们的声音也有利于及时发现。笔者在新疆的沙漠中观鸟时,就通过远处传来的沙鸡飞行叫声,顺利找到了黑腹沙鸡。而且很多我们熟悉的小鸟会在夜间迁徙,通过录音分析的方法,我们就能大致监测夜间迁徙鸟类的种类和数量。
5.乞食叫声(beggingcall)
繁殖期雏鸟会发出乞食声,同时张大嘴或扇动翅膀,希望争取到食物。有研究认为雏鸟不停发出乞食声可能会暴露巢址,因此父母只好提供更多食物让它们闭嘴,真是父慈子孝。不光雏鸟会发出乞食声,一些种类的雌鸟也会发出乞食声,逼迫雄鸟带回更多食物,如各种猛禽。
6.其他声音
鸟类不光会用鸣管发声,还能借助身体其他部位弄出动静。例如啄木鸟会敲击树木发出声响,这其实也是标记领地的行为。有的啄木鸟发现敲铁管能发出更大的声音,便乐此不疲,小区居民可不乐意了。而北红尾鸽在警戒的时候,除了发出叫声,还会快速摆动尾巴发出声响。猫头鹰、鹳类遇到威胁的时候也会通过叩击上下喙发出声响吓退敌人。而鸽子、斑鸠等,飞行的时候翅膀快速扇动就能发出声响。有的蜂鸟还会通过急速飞行转弯来发出声音宣誓领地、求偶。
编辑:赵书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