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秋是一位十分擅长写生的画家。上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上海中国画院经常组织画师们外出写生,陈佩秋会去上海植物园深入生活、对花写生。在平时,她也会养花养鸟,这些写生经历为艺术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其早期鲜明的工细花鸟画风格,一方面在于写生上下了很大功夫,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对古人的临摹与学习。其中,对陈佩秋工细花鸟画走向成熟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当属元代钱选的《八花图卷》(此作附文末)。
而鲜为人知的是,对于钱选作品的学习,陈佩秋则是对着真迹近距离去细心研究的。在那个画册印刷技术不发达的年代,看到珂罗版已属不易,对着真迹学习是何等的 。
请横屏观看下图
梨花图卷
钱选
元代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年秋,谢稚柳从北京张葱玉处借来了钱选的《八花图卷》,展赏数月间,陈佩秋临写了两卷,一卷赠于张葱玉,一卷有潘伯鹰赋诗并题、谢稚柳题跋,今归香港藏家所得。50年代,陈佩秋不仅临摹了《八花图卷》,而且临摹了钱选的《梨花图卷》。钱选的这两件作品陈佩秋都是全卷临摹,《梨花图卷》甚至把画卷后面历代诸家的题跋全部临摹了下来。不同人的书法风格,陈佩秋都能把握住其精髓,其对钱选的学习是多么的透彻可想而知。
数月的学习临摹,无论是在技法还是格调上都给了陈佩秋很大启发。上海中国画院所藏的《春花喜鹊》是陈佩秋先生早期花鸟画的极用心之作,此画看似与钱选《八花图卷》没有任何联系,事实上二者之间却有着紧密的师法传承。
春花喜鹊
陈佩秋
绢本设色
无年款
×76cm
上海中国画院藏
画面上没有年款,但是从绘画特点与落款风格来看,应该作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初期之间。此画细密繁复,描绘了春天之景象,垂丝海棠侧枝而生,海棠花缀满枝头,嫩绿的新芽显得格外清新。翠竹拔地而起,无论“介”字还是“个”字,一组组叠压,层次分明;竹笋破土而出,剥落下来的竹笋皮散落在地上。除了翠竹、海棠之外,作者还画了石竹、天竺葵。画中十只喜鹊,或徘徊于太湖石之上,或张望于平坡花丛之间,或压弯了竹竿,或叫醒了海棠。
画面构图沿用了宋人的全景花鸟构图。这与折枝花鸟画不同,往往描绘的是花鸟的大场景,如崔白的《双喜图》、李迪的《枫鹰雉鸡》。元代王渊、张中,明代边景昭、吕纪都有继承这种构图方式。
春花喜鹊局部
现实生活里,画中的这组植物花卉是鲜亮艳丽的,而此画整体色彩冷隽淡雅,且色调和谐统一。赵孟頫评价《八花图卷》区别于南宋院体的富丽堂皇,“虽风格似近体,而傅色姿媚殊不可得”。《八花图卷》细洁光润、淡雅清丽的整体色调,也无形之中影响到了陈佩秋。
《春花喜鹊》的桃花枝干吸取了钱选的《八花图卷》《梨花图卷》中梨花、杏花枝干画法。淡墨勾出轮廓而后,侧锋横笔皴擦出海棠枝干的肌理。枝干分叉的地方会特别强调出来。这与宋元花鸟的双勾法不同,也区别于张大千、谢稚柳宋人造型下的石涛、老莲笔墨特征。深谙这种画法的陈佩秋,把此法运用到了所有蔷薇科枝干,比如陈佩秋所画的桃花枝干、梨花枝干、梅花枝干。
《八花图卷》中有一段垂丝海棠,陈佩秋对此画有着自己的理解,除了在花苞的红色晕染方式,花托、花梗及萼片的画法遵照原作外,花的整体颜色略加浓重了一些,特别是花托、花梗及萼片用色。
八花图卷·梨花
八花图卷·杏花
春花喜鹊局部
八花图卷·垂丝海棠
春花喜鹊局部
我们从《春花喜鹊》不仅看到了钱选的影响,而且还有宋人、明人院体的影响。
太湖石属于画面中最抢眼的元素。特殊的斑点、特别的形状,这种太湖石画法明显是宋徽宗《祥龙石》的画法。勾勒出石头轮廓之后,根据石头的阴阳向背晕染出深浅,而后刻画其石纹斑点。而喜鹊的画法亦有出处,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明代边景昭《三友四喜图》的喜鹊便是此画的参考。
春花喜鹊局部
一幅画好与不好的标准不是说此画有无借鉴传统,否则那与画面照搬西画谓之创新无异。在掌握传统绘画精髓的情况下,笔下技法扎实、景物鲜活、意境耐人寻味,融传统之法为画家自己的艺术语言,这样才是一幅好的有传承的作品。
所以,在《春花喜鹊》中,不仅有陈佩秋鲜活的写生景象,而且有对古人技法的借鉴。这种借鉴则化成了自己艺术风格的表达方式,尤其对钱选《八花图卷》《梨花图卷》的理解与运用,精心细致的传移模写,让陈佩秋的花鸟画有了扎实的宋元基础。当再次细细品味此画时,也就慢慢看懂了钱选《八花图卷》《梨花图卷》所带来的奥妙。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八花图卷
钱选
元代
故宫博物院藏
请横屏观看下图
画院掇英——院藏女画师作品展
主办单位:
上海中国画院
展览时间:
年11月17日—年3月21日
(周一馆休,逢节假日正常开放)
展览地点:
程十发美术馆第三展厅
(虹桥路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