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熟悉但不深刻的节日。
至少在我看来,相较于其他节日的美食、习俗或者其他一些娱乐活动,七夕的知名度高,但是“亲民度”低,或许这也是和它从古至今以来,人们并没有在这天放假的习惯有关。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之七夕乞巧(清局部)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
七夕就其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更倾向于女性的节日。
陈枚月曼清游图册(清)它最初是由星宿崇拜演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
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缂丝七夕乞巧图轴(清)在远古时期,人们开始将视野投向银河,也因此产生出了“星宿学说”。而在这些星宿之中,牵牛星与织女星便在其中。
最初牵牛星与织女星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前者只是因为形状像牛,便以此命名;后者是因为人们将这颗星星视作婺女星,后来衍化成神话中的女神
阮郜阆苑女仙图卷(五代)民间称为七姐、天仙娘娘、七星娘娘、七娘妈等,是编织云彩、纺织业者,是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就是她的诞辰。只不过后来随着时代演变,加入了神话色彩,才有了“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
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这对节日习俗的传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主要的传统节日在汉代开始普及。
南北朝时,南方七夕乞巧仪式已颇为复杂,不仅要拜祭牵牛织女二星、月下穿针,还要在庭中摆放瓜果,而根据蜘蛛所结网判定是否“得巧”的习俗也已经形成。到了唐代,宫中甚至还要做七夕这天设专门的“乞巧楼”,嫔妃、女子在月光下,以五色线穿九孔针乞巧。
泥人张塑彩绘织女像(清)在现存文献中,最早出现“七夕节”一词的在北宋;在宋之前的文献多称此天为“七月七”、“乞巧节”、“七夕”等。宋代将七夕节定位国家法定节假日,节日娱乐性及商业气息突出,七夕节的节日气氛达到顶峰。宋元之际,七姐诞的乞巧习俗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
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南北朝之时还有一种有趣的玩法:是说女子在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到了早上打开;观察蛛网的稀密,以此为验巧的依据。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
而自宋代开始,七夕节还有晒书、晒衣的习俗,据说是可以避免虫蛀。人们选择七夕晒书据说是因为七月七日,天门洞开,阳光强烈,是龙王爷“晒鳞日”,人们多在此日暴晒衣服、棉被之类,以防虫蛀,读书人也往往在这一天曝晒书籍。
任颐乞巧图册装轴(清)除此之外,七夕也会吃点心、果子之类,但多为甜食酥糖,想来也是为了体现女孩子的口味。
虽然七夕的重要性与其他传统节日相比,略微单薄,但由此也体现了一种丰富多样的社会文明。想象一下:在这个美好的夜晚,约一些闺蜜朋友,或是家中的女性成员,安慰她们一年辛苦付出的同时,还能吃吃点心、玩玩游戏。
齐璜石榴花喜鹊图轴(近现代)或祈求姻缘,或晒书晒衣,或出门游玩……老祖宗的智慧:无非就是好好爱自己,好好爱别人。
人生,不就是这么简单且美好嘛。
主编/仓巴鹿人
图源/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