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雕墀头
行走古镇,明清建筑风格的房舍随处可见,这些蓝砖黛瓦的跨世纪老屋,山墙两侧镶嵌着古朴精美的砖雕墀头。砖雕艺术在明朝中期以后,逐渐用于民间建筑,大运河通达的航运,将砖雕技艺随着行船带到古镇。
墀头,是我国古代传统的建筑构件之一,起承重和边墙挡水的作用。处于显耀部位的墀头,经过精心雕琢,就像房屋的眼睛,忽闪着灵动的光芒,向外人展示主人的祝福与祈盼。
古镇砖雕墀头有寓意长寿吉祥的“仙桃”“福寿”“花卉”图案等,有道教色彩的“盘长”“莲花”图案,有祈盼人丁兴旺的“麒麟送子”和希望一切顺利的“马到成功”墀头,还有雕刻“喜上梅(眉)梢”(又叫“喜鹊登枝”)的墀头,象征吉祥、长寿、官禄与爱情的“仙鹿”墀头寓意广泛,因此在道口镇的古建筑中最为多见。斗转星移,斯人远矣,很多老屋几易其主,但先人美好的愿望与祝福却不曾远去。
行走古镇,不经意的一个回眸,便是穿越时空的对视。这些古老的砖雕
艺术,展现的不仅是古镇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更是古代手工艺人的
智慧与匠心。
同和裕银号
同和裕银号位于道口古镇大集街,建于年,是传统的前店后院建筑。院内是东西厢房、马厩和库房组成的二进院落,临街为砖木结构二层楼,楼顶是欧式风格的女儿墙,屋山是徽派马头墙,门窗上方是北方特点的木梳背式砖券。银号还将明清家具线脚的“冰盘沿”融于建筑之中,工匠们巧妙地将其镶嵌在楼层分割处和女儿墙顶端。“冰盘沿”线条流场,上疏下敛,给银号简洁的外观增添了几分灵动和美感。同和裕银号既融合了南北方的建筑特点,也借鉴了欧洲的风格,整座建筑显得厚重内敛。
年,爱国实业家王晏卿在新乡创办了同和裕银号。三年后,在道口古镇开设第一家分号,依靠运河航运直达天津。自此,同和裕银号“北伸平津,南延沪宁,东至新浦(今属连云港),西达成都、太原”。占据经营的有利地势,先后设分号43处,店员余人。同时兼有工商企业五十余家,从业人员达余人,先后经营21载。但同和裕银号终究没有逃过经济发展的规律,几经飘摇,于年10月宣告破产,道口镇同和裕和其他40余家分号也一起随之关门歇业。
王晏卿以“寓金融于实业,以商业固金融,从金融起家,大量涉足工商实业”为经营之道。在道口古镇开办银号的同时,还发展土产品出口业,他为银号添置自行车数辆,派人往返于清丰、南乐一带收购草帽辫运往道口镇,成批装船发往天津出口。道口镇通畅的航运业,奠定了银号在整个豫北地区的金融、信息联络中心和商业活动中心的位置,道口镇同和裕银号的成立对同和裕日后的迅速扩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王晏卿长期在此坐阵,指挥全局。年到年道口同和裕银号的金融业务种类逐渐增多,商业也从最初以五金铁货为主发展到粮棉、文具、百货以及土产品出口等领域。昔日的同和裕银号虽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各地的分号也随之不见踪迹,但古镇人记住了在这片沃土上成长起来的银号,留住了她的容貌。她是目前仅存的三处分号(开封分号、徐州分号)中,年龄最长的一处。年,银号百岁华诞之际,古镇人又将其恢复如初,向游客开放。
道清铁路
道清铁路起自道口镇三里湾,途经焦作,终至清化,于清光绪二十八年()由英国福公司兴建,是中国铁路史上修建最早的铁路之一。年,福公司在焦作采煤未果,担心养路费无着,便于光绪三十一年()将铁路卖给清廷,该合同由詹天佑亲自书写。修路所用之资作为清廷向福公司的借款,清廷以经营权做抵押。道清铁路于年2月竣工通车,全长公里,年又由清化展筑至陈庄,全长公里。民国二十一年()出版的《道清铁路旅行指南》中《道清铁路略史》记载,道清铁路“沿线所经,昔为殷周之地,绵亘八县,横贯豫北”。在中国当时的铁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道清铁路的开通,使道口古镇进一步繁荣,《道清铁路旅行指南》中描述道口镇:“凡由晋南豫北以及津沽等处出入之货,悉皆由此装卸。河中舟楫
往来如鲫,由此溯河北,上可达津沽,平时水深五六尺,载重十五六吨帆船均可通行。”焦作、清化附近出产的煤、粮、竹货、“四大怀药”等源源不断地由铁路运至道口三里湾码头,会同道口当地特产附近的木材、杂粮、白布、鸡蛋等产品。经三里湾码头运往津沽、河口等地。来自天津的工业品、油、盐和各种“洋货”及从苏杭运来的纱罗绸缎经运河输入道口,再由铁路、陆路发往山东、山西、陕西及豫北各地。道清铁路的开通使得道口镇“本地居民多业船户、脚行,而铁工、木工者亦颇不少。彼等为便利工作计,咸临河而居,屋宇栉比,饶有风趣”。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占领道清铁路,自此道清铁路成了抗日*民与日寇斗争的战场。年春,八路*第二十九师和太行*区发动道清战役,拆毁新乡至道口段铁路。随着汽车与公路的快速发展,道清铁路失去了原有的运输地位,解放后没有修复,自此,道清铁路退出了历史舞台。道清铁路唯一的遗存——洋井,依然矗立在木材北路的小巷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