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剧喜鹊谋杀案尊重观众智商,很难么

热播作品中,一定会有“悬疑”的一席之地。

只是,这“类型大户”时灵时不灵。

且不提判若两“雾”的迷雾剧场,和简直两幅面孔。

就说最近,悬疑扎堆,竟无一部可打。

头号苗子《江照黎明》7.8开分,结果成了高开低走的最佳典范。

前几集逢人安利,后几集逢人道歉。

图源:水印

一片惨淡之中,终于迎来了一部好剧。

它可能是近期改编最成功的悬疑剧,没有之一——

《喜鹊谋杀案》

MagpieMurder

.2.10

案中案

安东尼·霍洛维茨,柯南·道尔协会唯一授权续写福尔摩斯故事的作家。

同时,他也是现今最具阿加莎·克里斯蒂气质的侦探小说家。

对阿婆和神探之父这两位推理界的大腕儿,安东尼完全不吝喜爱。

作品里还时不时提几句,表达对前辈的尊敬。

格兰其庄园出自《福尔摩斯:归来记》

作为两人最忠实的粉丝,安东尼学到了两家之所长。

情节之跌宕,布局之精妙,安东尼作品一一涵盖。

他创造的谜案,不仅庞大而不可测,更时时调动心弦。

比如,这部用了15年打磨的《喜鹊谋杀案》。

故事讲述一个享誉世界的悬疑小说家被谋杀了,而他即将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喜鹊谋杀案》也离奇丢失了最后一章。

作家的编辑急于寻找到小说的最后一章。

因为她处于危机边缘的出版公司好不容易得到了一项投资,但投资公司只有一个要求:

必须交出小说家的最后一部作品。

《喜鹊谋杀案》是享誉世界“大侦探庞德探案”系列小说的终篇。

该书比前几部更加精彩,它写了一桩发生在年代的府邸命案——男爵断头案。

诡异的是,在男爵死前,府邸里还发生过两起“意外命案”。

可以预见,该书发布一定会掀起一股狂潮,出版公司也能寻得生机。

结果,现实中和书中的两桩谜案都陷入了“最后一章”的困境。

作家到底被谁谋杀?缘何至此?

杀死男爵的凶手到底是何人?府邸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

就在编辑焦头烂额之际,她发现了更令人毛骨悚然的“巧合”:

书中人物皆是作家生活中的熟人。

而现实的“作家之死”与书中的“男爵之死”竟也有些相似之处。

书中庞德侦探的一句话点破玄机:

“我不相信有巧合存在。”

编辑开始按书中线索调查作家之死。

冥冥之中,她的调查方向竟与书中侦探不谋而合。

好似,这是作家为自己打造的一桩疑案。

但一切哪有那么简单……

局中局

两案并行,书与现实同步发展。

设置倒是巧妙,但如何表现成了最大难题。

既要步步紧逼,不破坏破案的氛围,还要合理安排两桩命案的衔接。

《喜鹊谋杀案》使了聪明一招——转场。

它不似《致命女人》炫技式的串联,反而更像一种暗示。

交融并进的时刻,恰是案件的转机之处。

比如,现实中编辑决定去作家庄园寻找“最后一章”,书中侦探决定去小镇调查。

这是两人决定开始调查悬案的时刻。

于是,两人在十字路口“擦肩而过”。

再比如,现实中编辑在作家庄园看到了几道车辙,而书中侦探在男爵府邸看到了壁炉里未烧完的带血纸条。

此时,两人都发现了关键性证据。

于是,有了两人隔空的一次“对视”。

诸如此类的设置还有不少,但《喜鹊谋杀案》绝不滥用。

这般流动性的转场,既不喧兵夺主压过剧情的精彩,还带出几分虚实模糊的沉浸感。

让人既有观剧时的影像感受,又有阅读时的文字喜悦。

同样的,为了衔接两个时空。

安东尼还设置了一处妙思——用同一批演员来扮演两个故事。

现实中,作家乖戾暴躁,咄咄逼人。

周围的人稍让他不顺心,他便怀恨在心。

然后,把他讨厌的人全部化身成自己小说中的嫌疑人。

作家用最刻薄的话语挖苦讽刺他们。

向他借钱的姐姐,在小说里是孤独自闭的老姑娘。

对他新作提出异议的学生,在小说里是肮脏怪异的园丁。

还有一直跟作家闹矛盾的邻居、凶狠孤僻的儿子、高傲冷漠的前妻、不服管教的伴侣……

他们在书中全部换上令人生厌的面孔。

如此狭隘恶*的行为,作家不以为意,甚至自得其乐。

可他越是恶*,越是暴露了自己的心虚与自卑。

作家原本想成为一个严肃小说家,但屡屡退稿,让他不得已转投悬疑小说。

他愤怒地发泄,将那些人性之恶释放出来。

好巧不巧,侦探小说成了最好的“容器”。

讽刺的是,也得益于此,小说大获成功。

但,小说越成功,作家越痛苦。

他离自己想要的样子越来越远了。

在这恶性循环中,作家变本加厉,他已经不再受控。

最终,人性之恶把作家吞噬。

书中侦探曾说过,凶案动机大多指向四点:恐惧,嫉妒,愤怒,欲望。

其实这四宗罪也暗暗指向了作家自己。

他恐惧于自己癌症晚期即将命不久矣。

他嫉妒比自己更有创意和想法的学生。

他愤怒自己无法创作出优秀的严肃小说。

他的欲望被丰厚版税、众人哄抬牢牢攥住。

作家是被人谋杀。

但,他也是被自己害死的。

最后一章

“一口气看完”

“好久没看到这么精彩的悬疑剧了”

“简直停不下来”

6集体量的《喜鹊谋杀案》,让不少悬疑爱好者大呼过瘾。

这种“少见”的观剧爽感,拉开了它与一般悬疑剧的距离。

《喜鹊谋杀案》的情节叠合之大,细节铺陈之密,几次让人忍不住按下暂停键好好想一想。

尤其是中段,复杂的人物关系,不画个脉络图辅助理解根本跟不上。

作者安东尼接受采访时表示,书中命案他是有意放到了50年代。

因为,上世纪50年代正是侦探小说的*金时代。

福尔摩斯与波洛的优雅,时至今日还能从侦探小说上觅到踪迹。

侦探小说*金时代三巨头:埃勒里·奎因,约翰·迪克森·卡尔,阿加莎·克里斯蒂

安东尼沉迷于那个时代的创作。

对他来说,“*金时代”的破案更能彰显智识上的比拼与较量,而如今科技的介入只像是工具的“一键式解惑”。

安东尼直言不喜欢这种“谋杀无需侦探离开椅子就可以解决的感觉。”

当然,“*金时代”的逝去是有一定道理的。

留恋也是有代价的。

“*金时代”的弊病同样也烙印在了《喜鹊谋杀案》中。

对于犯罪动机的阐释不够,与社会现实勾连不够。

这也是为何《喜鹊谋杀案》结局揭晓后,动机与凶手让粉丝觉得毫无震撼,反倒有一丝失望。

它太像一个故事,一个严丝合缝的故事。

可它的现实意义与反思经不起太多的考量。

不得不说,安东尼还是勇敢的。

在如今这个时代,他仍在对抗爽式探案,努力带着读者享受古典推理的乐趣。

再回看这“最后一章”,竟多了几分“*金时代”遗章的感伤。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iwujk.com/afhzz/5389.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35881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