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材料一:从河南博物院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好评如潮到河南卫视《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游》等节日晚会持续“出圈”,传统器物、建筑、服饰、节俗、诗词之美经由创新表达,让古老与“新”“潮”水乳交融,绽放出了无与伦比的魅力。材料二:关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鲁迅先生认为应区别对待,“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在继承时应有思考,有辨别,有方法,如此才能有所创新。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距离我们也并不遥远,它就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触手可及、触目可见、触耳可闻。你肯定有过很多与传统接触的瞬间。请以“与传统结缘”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②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本题题目是“与传统结缘”。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距离我们也并不遥远,它就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文化是什么?是生活,是技艺,是建筑,是器具,还是道德素养。在这里也可以指从小到大,我们耳闻目睹的一些传统习俗,如端午节佩戴香包、中秋吃月饼、春节不能扫地倒垃圾,如祭祀时求平安符、焚香烧纸,如不能分“梨”送“钟”,搬家要挑吉日等等。传统文化在身边,传统文化在心里,传统文化无处不在。写作时最好不要平铺直叙地来写,要选择自己亲身经历中最有趣、感悟最深的材料,这样才能有感而发,才能使感情真挚,更能吸引人。最好能独辟蹊径,避开平常大家经常写的材料,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从主题上而言,从传统习俗的角度呈现习俗给我们的影响,应做到文章要表现真善美的主题。从内容上而言,可以写一首古诗、一副对联、一阕词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我们在这些传统文化中感受到了怎样的魅力。从文体上而言,最好写成记叙文。
与传统结缘
不受君王任用的屈原,悲戚投江,而有了端午节;为天下着想的嫦娥,泪奔广寒宫,而有了中秋节;互相相爱的牛郎织女,只能靠喜鹊搭桥在七夕见面,而有了情人节。其实传统习俗带给我们的不只是与亲朋好友相聚的时光,更多的是文化与故事。鞭炮声窜进了我的耳朵,而这一窜就是14年,大街小巷无一处不是张灯结彩,祝贺恭喜声随着鞭炮烟雾飘到人们的心坎里,在这我感受到了文化味儿;在热闹的湖畔旁,有人吃着香气扑鼻的粽子,有人正等待着中午要立蛋的时间,而更多的人正为一旁奋力比赛划龙舟的选手加油打气,在这我感受到了文化味儿;明月当空的夜晚,有人正围着火炉烤肉,有人正放着绚烂的烟火,而更多的人正分享着自家的月饼,边欣赏那雪白的玉盘,在这我感受到了文化味儿。在热闹的餐桌上,围着好久不见的亲戚,有人正发着红包,有人喝着热腾腾的鸡汤,有人吃着象征步步高升的萝卜糕,而我正把这一幕烙在心坎上,在这我体验到了文化味儿;在欢乐的外婆家,有人泡着茶讨论着刚刚的龙舟比赛,有人正雀跃地让大家看他立好的蛋,而我正把粽子放进蒸笼里,在这我体验到了文化味儿;在温馨的气氛里,有人用关爱的眼神注视着小宝宝熟睡的脸庞,有人和新手妈妈讨论着育儿方法,有人正把恭贺声布满了整间房子,而我正吃着弥月油饭,在这我体验到了文化味儿。这些传统文化让亲朋好友之间的感情更加紧密了,像是刚出生的婴儿与家人密不可分一样,它让大家放下了手机,尽情享受相聚的欢乐时刻,并期许我们能把传统习俗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在这样充满爱的传统文化里,我看见了传承。
点评:本文开篇以“屈原投江”“嫦娥奔月”“牛郎织女鹊桥会”的传统习俗引出了“传统习俗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文化与故事,更多的是与亲朋好友相聚的时光”这一话题,激发读者兴趣,总领下文。文中以简练而饱含深情的语言描述了“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带给我们的欢乐时光,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文化,并且亲身体验并参与了其中,紧扣文章中心,主题突出,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很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