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乃人生之大事。民间所谓的人生四大喜之一“洞房花烛夜”,便道明了婚姻在人生中的所处的重要位置。而闹洞房则是指男女双方按传统方式在正式缔结姻缘成婚那天所要经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也许在文明新风劲吹的今天,在一些地方和地区,尤其是城市,闹洞房这一习俗,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集体婚礼、旅游结婚等时尚的完婚新潮。但在好多的农村乡镇,闹洞房这一古老的风俗仍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闹洞房的习俗最早应始于秦汉代时期。我们都知道,在古代,男女双方婚前彼此一般大都不是很了解或根本没见过面,而在结婚当天,通过闹洞房这个契机,可大大增加这对新人的熟识度和心理认同感,从而避免新婚之夜因生疏而派生的一些不必要的尴尬。
从上述这个角度讲,可以说闹洞房,是新婚的他们开启双人世界的前奏曲。
而随着时代的推进和演变,进入了现代社会。闹洞房,在诸多地方仍与时俱进地以不同的方式或多元版本存续着……
我的老家位于苏北鲁南交界的一个乡村。在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虽然日子苦了些,但每逢哪家要办迎亲喜事,村上主管红白喜事的长者,都要把它当作一件大事来对待,并提前一、二天通知“红白理事会”的一班人,到当事主人家一起来忙乎,做好准备工作。而主人一家老小是不用伸手的。对于女方来说,该准备的也相应做足准备。但若是入赘(即男到女方落户)婚姻,上述流程则刚好相反。
在女方(准新娘)要嫁出去的头天晚上,她就要开始禁食了。因为在我们故乡,婚礼当天,打进入洞房开始,新娘就要足不出户,全天候待在屋里,直至当天晚上闹洞房的人全部散去,两人世界开启为止。因此,为了避免内急如厠的麻烦,新娘只能忍着一天多的时间不吃不喝、挨饥受饿的折磨。偶尔,也会有新娘意外出现了情况(内急),万般无奈下,就只好将洞房里的其他人都赶出去,唯留下新娘和伴娘,在屋内解决了事。但这事一旦传出去,以后最难堪的就是新娘了……此习俗现在看来,未免过于残忍。所以,已渐渐被边缘化,改正掉了。
还有,新娘到婆家门前,要向婆家讨下车的“喜钱”,否则,新娘及送亲人是不进家门的。这里所谓的“下车”,也只是一种象征的说法。那时,送亲的交通工具最好的就是拖拉机,次一些的就是人力平板车加自行车。如果两地路途近,干脆全部安步当车,抬着嫁妆,走过去,新娘也不例外。
“下车”喜钱到手了,新娘是不能走进洞房的,而是要新郎亲自背进去。如果适逢假期或星期天,每每这个时候,在新娘入洞房前,我们这些早已蓄谋已久的孩子们,便一窝蜂地冲入洞房,在喜床的边角、被褥的边缘、四角等地方,撕扯、找寻那些被包裹其间的一个个红枣和花生。
这一习俗,寓意为“早(枣)生贵子(花生米)”。谁家办喜事都希望有一群男孩子(女孩一般没有)到时来抢捡这些“宝贝疙瘩”,图个吉利。尽管好东西不多,一般总计也就十几、二十来个,但我们都以谁先收获到为荣,谁先抢到、找到谁更幸运,更有口福,回去还要受到父母表扬的!
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这些东西也是不常吃到的,尤其是大枣一类的稀有品。
接下来,就是贯穿一整天的闹洞房节目上演了。
相信,“三天无大小”是古往今来普遍适应的一条闹洞房准则。在我们那儿,此说虽通用,但一般情况下,作长辈或兄长的,当天还是要尽量避免进入洞房的。因此,有前来贺喜的亲朋好友,酒饱饭足后,故意将身为新郎的兄长或堂兄长的人抓住拥进洞房,以此举为要挟向新娘索要喜烟和喜糖,并让作为“人质”的兄长或堂兄长替他们说话。
这一招果然奏效!
彼时,最难受的是“人质”了,只见他嘴一张一合,紧张得就是说不出话来。但更难为情的莫过于新娘了,自己的男人没来,却来了一位“人质”兄长,“助阵”要喜烟喜糖。这场面,好让人窘困哟!!
实属无奈,僵持到最后,败下阵的自然是新娘了……
但这个招数只能用一次,再有重复的也就不灵验了。
因为有了历练,新娘也不会轻易上当了。毕竟她手头的资源是有限的啊!必须计划经济……
间或,也会有两个人(两男或一男一女)搭档,放几个鞭炮就来到了洞房门前,一说一附和“好”,也就是喊喜话,讨喜份子的。
这些喜话,一般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很是让人喜乐——
门前有条河,树上来喜鹊。(好)
双喜对子贴,新人要做窝!(好)
今天好日子,牛郎娶织女;(好)
仙女有仙气,来年生贵子。(好)
一对好鸳鸯,今夜要同床:(好)
咱来闹洞房,讨喜沾沾光!(好)
……
说了半天,有大方的新娘就会赏他们一包喜烟和一把喜糖。即便再小气的新娘,也不会一毛不拔的,至少也会赏点喜糖给他们的!同时,新娘的婆家也会适当地赏给他们一些喜钱(现在叫红包),毕竟人家口干舌燥,说了那么久,还买了鞭炮。因此,一般说喜话的人,都会满载而归。有时赶到饭点,还能蹭顿饭吃。
那时的糖块是一分钱一块,两分以上的就是奶糖了。香烟也只是八分钱一包或者一角多钱一包的。名字叫“淮海”、“丽华”、“大团结”什么的,好一些的,就是上海产的“大前门”了(相当于现在的小苏烟)。但一般人家用不起,因为它价格不菲,属高档烟。
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算是我同族远房的一个叔叔的婚礼了。
因为家穷,广叔27岁才找到对象。一大家子七凑八凑,总算才将他的婚事推上了议事日程。
同样,女方那边也是捉襟见肘的家境,且女方还有点听力上的障碍,非健全人。
因广叔在村里辈分较高,在他结婚那天晚上,闹洞房的人就非常的多。有些年纪都快50的人也来了,因为他辈分比广叔低啊!所以,来闹洞房也是天经地义的。
放晚学后,回家书包一丢。我们这帮小学生也三三两两赶来凑热闹了。
可想而知,就那么大一间洞房,一下涌入这么多人,岂止是水泄不通啊!后来者没办法,就只能站在门外喊话了:喜糖,喜糖!喜烟,喜烟!
可怜兮兮的新娘子,一见这阵势,便蜷缩着身子,斜卧在床的一角,由两个伴娘围护着她。其中一个能说会道的伴娘不停地向大家解释,问新娘的婆家要吧!新娘的烟、糖都散完了……
不行!不行!让新娘说一段笑话;再让新郎进来和新娘拉个手,抱一抱,我们就走啦……
任凭闹洞房的人叫成一片。新娘就是纹丝不动,她哪见过这个场面啊!况且她还是个听力有障碍的人呢?!
当一个伴娘贴到她的耳朵边大声传话后,只见新娘的头摇摆得像拨浪鼓,还连连摆手,气得小嘴一撅,好高!
也是的,一个大字不识的人,让她在这个场合说句话都难,还讲什么笑话啊!
局面一度僵了起来!
突然,屋内顿时漆黑一片。哪个淘气*竟将煤油罩灯给吹灭了!
那时,村子里普遍都没通上电。
这肯定是哪个不懂事的孩子干的!
这种洞房灭灯的事情做得就有点过头了!因为,在我们老家,新娘一进门,灯立马要点起来,即便是白天,而且是两盏,象征成双成对,不到新人圆房之时,灯是不能灭的。
很快,灯又被点亮了。但满屋里却弥漫起阵阵呛鼻的辣椒面味。
又是哪个淘气*相继又作怪了。但这也是我们老家闹洞房的习俗之一。
若遇到“小气”的新娘,就要用“味道”这种颜色给她看看,从而尽快“”感化”她!
至于服不服?先试验一下再说!
这种“武器”,是将辣椒面紧紧裹在棉花团里,一旦点燃,慢功四散,威力超强,别说男子受不了,女子更不用说了。
已一天多未曾进食的新娘有些坐不住了。只听她终于发声了:受不了啦!实在受不了啦!压箱底就剩一包烟了,糖果也散光了,你们这么多人,我咋分啊?!
是啊!屋里屋外现在共有二、三十个人,一包喜烟,咋办啊?!
找新郎来!叫他解决!有人大声叫着。找不到了!人群中有人附和。
广叔人虽穷,但是却不傻,这阵子早开溜了!
这样吧,大家看行不行?先叫新郎那边拿包喜烟来凑数,然后把辣椒面移出屋。按辈分,人群中一位40来岁的大哥说话了:无论大人小孩,让新娘给我们每个人发支喜烟,再点上火,我们沾点喜气就走,怎样?!
也只能这样了!人群中又有人低声说了一句。
那好,请伴娘告诉新娘,就这样办吧!大哥随即接上了一句。
辣椒包移出去后,屋里的刺鼻味渐渐淡了下来。
两包喜烟,一盒火柴,也送到了新娘的手中。
只见她皱起了额头,很是不情愿的撕开了烟盒……
一支、二支、三支……喜烟被新娘逐一送到了每位来沾喜气的闹洞房者口中,然后她再划着火柴,将烟点上。有几次,他因为手抖,力度不够,擦了几次火柴也没划着。本来就有些抖的手,抖动得更厉害了!可好不容易擦着了,又被哪个淘气*吹了口气,火柴又灭了。新娘只好重新再来。这时,顺着微弱的灯光,清晰能看到的,是她新婚之夜隐隐含满泪光的双眼……
沾了喜气闹洞房的人们一一都散去了。
但新娘——我广叔的媳妇,新婚第二天就病倒了,一直睡了好多天……
(以文会友,缘结你我!山之鹄,感谢您的惠顾、阅读并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