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文智姜峰
(朱耷《柯石双禽图》)
朱耷(约—),即八大山人,真名朱统筌,有雪个、个山、人屋、道朗、八大山人等别号。“八大山人”四字,据人解释有“哭之”、“笑之”、哭笑不得的意思。南昌人。明末清初卓越的大画家。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权的九世孙。朱权封宁王于南昌,繁衍八支,朱耷属弋阳王支,袭封辅国中尉。他的父祖都善于书画,因此朱耷从小就受到艺术陶治。八岁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绿山水,少时能悬腕写米家小楷。弱冠为诸生。明亡以后,他抱着对清王朝不满的态度,在奉新县耕香庵落发为僧,时年二十三岁,后隐居进贤县介冈及永丰县睦冈等地。顺治末年,当他三十六岁时潜回南昌,创建青云圃道院,花了六、七年时间,才使这座道院初具规模,并在这里过着“一衲无余”与“吾侣徙耕田凿井”的劳动生活。他想把这里造成一块世外桃源,以求达到他向来“欲觅一个自在场头”的愿望。但这个“自在场头”毕竟是建立在清王朝统治之下,“门外不必来马车”是不可能的。后还俗,自筑陋室“寤歌草堂”于南昌城郊,孤寂贫寒地度过了晚年。
(朱耷肖像)
现藏于烟台博物馆朱耷《柯石双禽图》轴,画纵厘米、横64厘米。此幅水墨写意是朱耷的代表作。画中主体是一块硕大的岩石,石上是上下跳跃的两只小鸟,点缀疏枝幼树。构图简洁严谨,着墨虚实相生,形象呼之欲出。画作右下角草书“八大山人”款,为朱耷特殊落款。下钤一白一朱两方印章,白文篆书“八大山人”,朱文为肖形“八大山人”。整幅画作看似春机初萌,然而在远离尘嚣的静谧中,略感隐含的冷寂肃杀之气,这是八大作品贯穿始终的东西。此系朱耷的盛年精品,意境深邃,布局奇特,笔墨极为精练,而视觉效果却十分丰富,用笔可谓以一当十,达到了“笔简意赅”,“形神毕具”,臻于“通体皆灵”的化境。对于书法、诗跋、篆刻也都有很高的造诣。在绘画上他以大笔水墨写意画著称,并善于泼墨,尤以花鸟画称美于世。在创作上他取法自然,笔墨简练,大气磅礴,独具新意,创造了高旷纵横的风格。朱耷在形成自己风格的发展过程中,继承了前代的优良传统,又自辟蹊径。他的花鸟画,远宗五代徐熙的野逸画风和宋文人画家的兰竹墨梅,也受明林良、吕纪、陆治的技法影响,尤致意青藤白阳的粗放画风。他的山水画,远尚南朝宗炳,又师法董、巨、米芾、倪、*以至董其昌等人的江南山水。在书法方面,他精研石鼓文,刻意临写汉、魏、晋、唐以来的诸家法帖,尤以王羲之的为多。朱耷在艺术上有独特的建树。他以水墨写意画著称,尤擅长花鸟。其画面构图疏朗、意境空阔;其笔墨清脱润泽、淋漓酣畅;取物造型旨在意象,笔简意赅,变化夸张,体现出其孤傲落寞、清寂出世的思想情感。其书法善用淡墨圆笔,含蕴内敛,古拙醇厚。三百年来朱耷饮誉画坛,清代“扬州八怪”,近代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若禅等画家都不同程度受其影响。朱耷绘画艺术的特点大致说来是以形写意,变形取神;着墨简淡,运笔奔放;布局疏朗,意境空旷;精力充沛,气势雄壮。他的形式和技法是他的真情实感的 的一种表现。对艺术修养与功力铸锻,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读书至万卷,此心乃无惑;如行路万里,转见大手笔。”他认为画事有如登高,“必频登而后可以无惧”,说明他对艺术不断磨炼的精神。清初画坛在革新与保守的对峙中,八大山人是革新派“四大画僧”中起突出作用的一人。现藏画家八大山人纪念馆的《鹊石图轴》,画中描绘着两只喜鹊立于大石之上,究其画意,具有鹊巢鸠占,翔集浣磐的含义。《诗·召南·雀巢》云:“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传云:“尸鸠不自为巢,居鹊之成巢。”八大山人作此比喻以讽刺清贵不善自谋而强占别人地。并着意表现双鹊集栖于磐石之上,这不是尸鸠可以占据和动摇得了的。他常画的莲荷松石、梅兰竹菊、芦雁凫鹤、鱼鸭鹰鹿等等,大都象征他性格的倔强与高风亮节。他一生不为清廷权贵画一花一大石,而一般农民、贫士、山僧、小儿却很容易得到他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这种不屈于权势的精神,历来为人们赞赏与称颂。为了纪念这位大画家,解放后已在南昌市青云谱建立了“画家八大山人纪念馆”。朱耷艺术已经在东方尤其在日本以至世界画坛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朱耷行书送李愿归盘谷序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