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化,原名龙华底,明朝后简称龙华且一直沿用,后为区别于柏乡县龙华村而改为龙化。据该村岩刻记载,早在北齐武平年间,就有人在此择水而居,繁衍生息。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龙化村因村西山坳建于元至正年间的龙华禅寺而得名。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
只有两孔的三眼皋村中的三眼皋原为过去的一处查验证件的关卡,后因扩街修路去掉了一个洞口,习惯上仍称作三眼皋。三眼皋目前俨然已经成为龙化村的一个地标建筑。
村中蓄水池龙化隶属于邢台市信都区太子井乡,地处浅山丘陵地带。村庄西部的大型蓄水池池水清澈,满池云天。岸边老槐枝干虬结,宛如探海蛟龙。碧池西望,浅山依依,民居倒影,湖天镜像。
火神庙古村落内多庙宇。龙化村的火神庙是一项邢台市非文化遗产项目迎火神的载体。火对于古人的重要描述,一是燧人氏钻木取火,二是炎帝以火名官。人们报之火德,而祀之为神。据记载邢邑西南四十五里龙化村自古以来未有火神庙,每年元宵节到邢邑迎驾火神牌位,节后再送,迎火神已经有百余年历史。建火神庙后铸邢邑火德真君,赴邢邑迎驾火神罗宣到龙化安家落户。
村落一角龙化村自古崇文尚武,仅清朝就出了一个进士,两个举人,一百二十多个秀才。而这些举人、秀才大部分是武举人、武秀才。龙化村在清朝人才辈出,得益于当时被称为“小少林”的龙华禅寺习武之风的影响。
新成学堂从龙化村的新成学堂观察,村民崇文之风可见一斑。古朴厚重的新成学堂为民国初期建筑,砖雕匾额,砖砌券拱门楼,门前一对石刻门墩,墨门描朱。现为龙化村书画研究会、太子井乡*员教育实践基地。
两层古楼古民居群龙化现存大量明清和民国初期民居建筑。建筑特色以北方四合院和二层楼房建筑为主。多以方石筑成基座,上方用青砖建成。
古楼古院在龙化一带,民间流传着一句顺口溜:祁村的瓦房,龙化的楼,要看平房石坡头。这句顺口溜就是对三个古村落民居建筑风格的总结和提炼。
临街民居整个龙化村依坡而建,高低错落有致,有的住户充分利用地势起伏在门前下方建有拱洞型储物空间,结实耐用,兼顾美观。
庄园小巷在一些大户人家的老宅过道中建有门楼式牌坊。昔日繁华依稀可见,但由于年代过于久远,随着岁月无情的摧残好多都已面目全非,甚至坍塌。
火神庙旁的阁走在龙化的大街小巷,可以见到各式各样的拱洞。这是太行山古村落中常见的建筑--阁。其中一处阁楼上雕刻的依然是繁体古村名龙华村。
龙华阁老街上有一株古槐。据村中老人讲,古树名木铭牌记载的五百年树龄只是保守估计,实际上应该是一株唐槐。古槐老干中空,新枝茁壮,树冠庞大,荫护一方。
千年唐槐古老的街道由青石铺就。虽然谈不上异常平整,但边界分明,较为宽敞,完全可以满足古代车马通行。
石头古街村中最古老的民居建于明代。大部分建于清末民初。除了楼式建筑特色,龙化民居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常考究的门楼砖雕、木雕。
古宅门楼这些雕刻都具有美好的寓意。大象代表吉祥,梅花代表美好,牡丹代表花开富贵。有的门头上还雕有明八仙、暗八仙。砖雕文字家风也是龙化街头一道靓丽的风景。艺忍竸公,本真行恕,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福禄祯祥,这些家风古风古韵,言简意赅。
民国门楼门头上的彩绘也是别具一格。有山水,有花鸟,有鱼虫。松鹤延年,荷合有余,罗兰合舞,喜鹊登枝,鹿鹿平安,梅兰竹菊不一而足。处处彰显古民居原主人的文化品味。
清朝门楼邢台市信都区太子井乡龙化村距邢台市区二十二公里,是一个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古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村中古建成群,存有大量明清和民国初期四合院式建筑,正房多以两层楼房较为常见,具有较高的游览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