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阁乌镇、碧玉周庄、柔美西塘……江南古镇何其多,但拥有世界文化遗产(退思园)的,却只有同里。同里以“醇正水乡、旧时江南”的特色闻名于海内外,古镇的著名景点有“一园”(退思园)、“二堂”(嘉荫堂、崇本堂)、“三桥”(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等私家园林和鲜活的民居建筑,享有“活着的古镇”之美誉。
活着的古镇
史料记载,同里旧称“富土”,后为“藏富”,唐初改为“铜里”,宋时改为“同里”沿用至今。
古镇内的清明街,全长米,古街保存了原来的条石路面,街两旁的建筑多为明清时期所造,现在仍保持着原来的建筑风貌。古镇上店铺鳞次栉比,有的出售苏州刺绣,有的摆满了文房四宝和字画,有的展示着古董和工艺品,还有状元蹄、糕里虾仁、三丝春卷、响油鳝糊,以及用白鱼、鲈鱼、桂鱼、甲鱼等河鲜烹制的水乡名菜,店铺仿古的帷幔迎风舞动,古风悠然。费孝通先生为古街题写的“明清遗风”四个大字,被镶嵌在古朴庄严、高高耸立的大理石门楼上。
吴江家风家训传承馆,是同里古镇一个充满文化传承的景点,紧邻嘉荫堂。从外观看,它是一座古色古香的中式两层建筑,踏入馆内,更像是是走进了当地民家的感觉。“吴江名官,廉勤*清”,是走进正馆内最引人注目的牌匾。同里人世代勤奋苦读,知书达理,教育发达,人文荟萃。自南宋淳祐四年(年)至清末,同里先后出状元1人,进士42人,文武举人93人。南宋诗人叶茵、明代画家王宠、明代著名造园家计成、清代*机大臣桂芳、辛亥革命风云人物陈去病、近代文学家范烟桥、近代著名教育家金松岑、《文汇报》创始人严宝礼等,都是同里人。正是这些名人,让同里的底蕴厚重起来。吴江家风家训传承馆通过“风范世家”“家风典故”“吴江名宦”三大版块进行展示,带游人走进一个个“风范世家”。
退思园水趣
同里古镇中园林非常多,最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要数独秀江南的退思园了。
建于清光绪年间的退思园,占地面积平方米,各类建筑布局力求精致,移步换景,亭、台、楼、阁、廊、坊、桥、堂、房、轩一应俱全,简直就是一个江南园林博物馆。因亭台楼阁及山石均紧贴水面,如出水上,所以又有“贴水园”之称,在建筑史上堪称一绝。中国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学家陈从周教授曾评价“于江南园林中独辟蹊径,具贴水园之特例。”
菰雨生凉轩,是主人夏天避暑纳凉的处所,取意于晚晴重臣彭玉麟题西湖三潭映月联句:“凉风生菰叶,细雨落平坡”。“菰雨生凉”设计了三条水道,池水循环,形成了天然的降温设施,“纳凉”别具一格。
退思园一改以往园林都是纵向的结构,而变为横向建造,由4组不同的建筑群组成,自西向东分厅堂、内宅、中庭和花园。年,美国纽约市在该市在斯坦顿岛植物园内,以退思园为蓝本,建造了江南庭院“退思庄”,小小退思园“放大”到了世界。
退思园别致而有灵气,但真正吸引人的是退思园的历史与文化。退思园主人任兰生是是清光绪年间的安徽官员,他取《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命名“退思园”。
任兰生的儿子任传薪,早年就学于同川自治学社,和诗人柳亚子是同学。年2月,任传薪在母亲的支持下,以退思园为校舍,聘请名师,创办私立丽则女校,开创了古镇女子受教育的先河。至今,教学大楼仍保存完好,校门也基本保持原貌,漫步其中,仿佛听到昔日莘莘学子的朗朗读书声。
“两堂”探幽
如果把同里比作一座古建筑博物馆的话,那么崇本堂、嘉荫堂就是这座博物馆中精雕细刻的两件艺术品。“两堂”枕河衔桥,错落有致,如镶嵌在同里的明珠。
崇本堂位于富观街,坐北朝南,面水而筑,东与嘉荫堂隔河相望,西与长庆桥等三桥相连,整齐的石驳岸护卫着这座古朴的宅第。整个建筑群沿中轴线向纵深发展,一共五进,由门厅、正厅、前楼、后楼、厨房等组成,虽建筑体量不大,但设计非常紧凑精致。
进崇本堂,只见门楼上刻有“崇德思本”四个大字,寓意“德乃世人安身立命之本”,这是对崇本堂名的解释,也折射出原主人是一位诚实、守信、有文化的商人。崇本堂最值得称道的,是它的各种砖雕和木雕。崇本堂共有木雕多幅,内容各不相同,如在正厅长短窗的腰华板上刻有《西厢记》戏文故事,在前楼底层长窗的腰华板上刻着《红楼梦》十二金钗。崇本堂最可品味的,是具有各种寓意的木雕图案,如瓶和牡丹成为“富贵平安”,笔和锭成为“必定高中”,松鼠和葡萄象征“多子多孙”,喜鹊和红梅寓意“喜上眉梢”等。
除了崇本堂,还有柳亚子先生曾经居住的嘉荫堂。嘉荫堂位于竹行街尤家弄口,建于年,主任柳炳南,与柳亚子同宗。嘉荫堂面水而筑,主建筑因梁头棹木像明代官帽的帽翅,俗称“纱帽厅”。
嘉荫堂堪称雕刻博物馆,厅内到处刻着图案,五架梁两侧刻有“八骏图”,梁底则刻有“称心如意”“必定高中”等图案,就连拳头大小的一块“峰头”,也刻上了寓意“连生贵子”的莲蓬。更为罕见的是,纱帽翅(即棹木)上也刻满“古城会”“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三国演义》故事,风格古朴,人物栩栩如生,有一种呼之欲出的质感,让人不禁赞叹雕刻师的超高技艺。
桥见传奇
古镇因水而名,桥因水而生。15条河上形态各异、年代不同的49座桥,使同里成为桥的王国、桥的博物馆。河水与古桥相亲、古桥与亭台相连、亭台与古树相依、古树与花草相伴。或大或小、或宽或窄、或古或新、或高或低的桥,成为同里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思本桥是古镇桥龄最长的桥,它建于南宋(公元年),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虽饱经沧桑,至今仍傲然屹立;而最小的桥是坐落在环翠山庄荷花池上的独步桥,桥面总长不满五尺,宽不过三尺,两人相遇需要侧身而过,单孔拱桥,小巧玲珑,堪称一绝;被人们叫做“读书桥”的小东溪桥(也称普安桥),一副“一泓月色含规影,两岸书声接榜歌”的桥联,生动记录了同里人的勤学苦读之风。
在这些古桥中,尤以同里三桥(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最具代表性,可谓同里的桥中之宝。三桥呈“品”字型,跨于三河交汇处,自然形成环形街道。太平桥属梁式桥,小巧精致;吉利桥属半月型拱桥,位处太平桥与长庆桥之间。同里人非常看重“走三桥”,他们把三座桥看作是消灾避难、吉祥幸福的象征:“走过太平桥,一年四季身体好;走过吉利桥,生意兴隆步步高;走过长庆桥,青春长驻永不老。”但凡镇上姑娘出嫁、小伙子娶亲、老人做寿,定要走走这“三桥”。如今“走三桥”已成为游客必不可少的体验项目,可谓同里的“网红”桥。(来源《中国之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