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廿四气诗·立秋七月节
〔唐代〕元稹不期朱夏尽,凉吹暗迎秋。天汉成桥鹊,星娥会玉楼。寒声喧耳外,白露滴林头。一叶惊心绪,如何得不愁。
注释不期:不料、想不到、没有约定。朱夏:夏季。《尔雅·释天》:“夏为朱明。”凉吹:凉风吹起。迎秋:古代祭礼之一。这里指迎接秋季到来。天汉:古时指银河。泛指浩瀚星空或宇宙。桥鹊:源见“乌鹊填桥”。指喜鹊。星娥: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织女。天上的仙子。玉楼:传说中天帝或仙人的居所。寒声:寒蝉的鸣叫声。白露:晶莹剔透的露水。林头:林间枝头。一叶:一片叶子。心绪:心思,心情(多就安宁或紊乱说)。
译文没有料到夏天就这样走到尽头,凉风吹起偷偷地迎来了秋天。夜晚星河之上是谁搭成了一座鹊桥,让牛郎织女幽会在仙居。寒蝉鸣叫声在耳畔喧闹响起,晶莹露珠在林间枝头缓缓滴下。一片叶子惊起了心中的情思,怎样才能够不会再增添忧愁呢。
赏析这首立秋诗选自元稹的《咏廿四气诗》,立秋节恰逢七夕,因而诗人咏秋和七夕相结合,表达了寂寥悲秋之情。大意为:没想到炎热的夏天这么快要过去,凉风吹来,秋风暗起。遥望天上,牛郎织女在银河鹊桥相会;耳边传来秋风的声音,露水从树叶上低落,看到一叶飘落,怎么能不让人愁闷呢?作者简介元稹(年-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立秋》唐·刘言史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这首诗道出了立秋最美的变化。“流火”代指农历七月,“商飙”代指秋风。农历七月仍是较热的月份,但早上开始秋风已经开始蠢蠢欲动,让暑热渐退了;天上的云从夏时的积雨云摇身一变成天高云淡的卷云,树叶要开始摇摇欲坠了,梧桐树每逢立秋必落叶,于是古人才讲“一叶而知秋”。《立秋前一日览镜》唐·李益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立秋前,作者看着镜中的自己,感慨身外万事都已成空,只看到生涯茫茫无果。斑白的两鬓还要面对明日秋风,禁不住黯然神伤。作者在立秋时节,倒是有些悲秋之感。《立秋》宋·刘翰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夜色转凉,出窝不久的乌鸦好像已经耐不住寒意,啼叫着飞散了,只留下寂寞的玉屏立在那里。夜寂静下来,枕边吹来一阵一阵清新的凉风,像是扇子在一下下的。从睡梦中起身,来到寂静的院子里,沉睡中依稀感觉到的秋声却是无处可寻,只见明媚的月色下,满阶的梧桐落叶。《立秋夕有怀梦得》唐·白居易露簟荻竹清,风扇蒲葵轻。一与故人别,再见新蝉鸣。是夕凉飚起,闲境入幽情。回灯见栖鹤,隔竹闻吹笙。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所思渺千里,云外长洲城。席上的荻草竹条在夜露下显得清凉,手中蒲葵做的风扇轻摇,自从与好友分别,又听到秋蝉嘶鸣,立秋日凉风乍起,在清闲的环境中别有幽情,移灯时看到栖息的鹤鸟,隔着竹林听到笙乐传来,喝上两杯夜茶,吟咏几句秋诗,我所思念的好友在千里之外的长洲城!《立秋日闻蝉》宋·杨万里老火薰人欲破头,唤秋不到得人愁。夜来一雨将秋至,今晚蝉声始报秋。在古人看来,立秋有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凉风至,不同于暑天的热风,秋风起时有凉爽。白露生,清晨大地雾气生,露珠包裹着翠绿。寒蝉鸣,感阴而鸣的寒蝉开始鸣叫。《初秋》唐·孟浩然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不知不觉进入初秋之后夜晚变得长了,清风徐徐使凄凉之感越来越浓厚,炎炎夏日总算过去,夏虫已不再叫了,我终于可以在简陋书斋安静地看书了,台阶下的草丛中闪现着露水的光华。
更多诗词、语文、数学、科学、英语资源,优学派新老用户,服务中心免费提供下载服务!!!!!汾阳优学派官方旗舰店(西大街万信电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