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

大家好!为了帮助孩子们学好统编版语文教材,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课文的知识点、教材课后习题及同步练习。欢迎大家分享+收藏哦~

课文知识点

一、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3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本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自然、歌颂自然的情怀,感受自然的美好。

二、教材解读

本课由三首极富画面感的古诗词组成。《宿建德江》刻画了秋江暮色,写出了诗人的羁旅之思;《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述了西湖雨中奇景,将一场突然而至的夏雨写得十分生动;《西江月?夜行*沙道中》则写出了乡村夏夜的宁静优美。

《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途径建德江时所作。当时,诗人乘坐的船正停宿于建德江中一个烟雾朦陇的小洲边,诗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诗的大意是: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客”是诗人的自指,“愁”字则是这首诗的“诗眼”。夕阳西下、飞鸟归林的*昏时刻,也正是人们结東了一天的劳作返回家中的时刻,而此时的诗人则只能在停靠岸边的船上过夜,因此新的羁旅之情便油然而生。后两句是唐诗中铺写景物的名句,“低”和“旷”、“近”和“清”相互依存、相互映树,此境此景,既是诗人眼前所见,亦衬托了诗人孤身一人夜宿建德江的孤寂心情。整首诗于轻淡处着笔,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北宋熙宁五年(年)六月二十七日,苏轼游览西湖,写下了五首诗,这是其中的一首。诗的大意是: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便像酒落的珠子一样纷纷乱跳进船舱。突然,狂风席卷大地,湖面上顿时雨散云飞。凭栏而望,只见湖面水天映照,碧波如镜。诗中的每一句都仿佛是一幅画,分别描绘了黑云、白雨、狂风、湖水等景物,加上“翻墨”“跳珠”等充满动态和新鲜感的表达, 地描摹出了从阴到雨又到晴的过程变化,有声有色、构思巧妙而又信手写就、不着痕迹,令西湖盛夏时节暴雨骤来骤去的奇丽景色如在眼前。

《西江月?夜行*沙道中》是辛弃疾在江西闲居时,晚间经过*沙岭附近,看到月夜乡村景色写下的一首词。作者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了夏夜的山村风光:明月升上树梢,惊飞了枝头喜,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蝉鸣声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蛙声。天空中星星时隐时现,山前落下稀疏的雨点。过去在土地庙树林旁边的茅店,拐了个弯就忽然出现在眼前。这首词语言质朴,构思巧妙,选取的虽然都是乡间常见的景物,但通过精巧的组合,便把乡村月夜的景色描绘得恬静自然、优美如画,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经典佳作。

三、作者简介

孟浩然,唐代诗人。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字浩然,存诗多首,多为五言律诗。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庭坚并称苏*;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与*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四、生字组词

德:dé(美德、德行、品德)

鹊:què(喜鹊、鹊桥、声名鹊起)

蝉:chán(蝉联、金蝉、蝉蜕)

五、多音字

宿:sù(宿舍)xiǔ(一宿)xiù(星宿)

六、字词解释

《宿建德江》

①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

②移:划动,移动。

③泊:停船靠岸。

④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⑤客:指诗人自己。

⑥旷:空阔远大

⑦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⑧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亲近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①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今浙江杭州西湖边。

②醉书: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③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④遮:遮盖,遮挡。

⑤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⑥跳珠:跳动的水珠。

⑦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⑧忽:突然。

⑨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西江月·夜行*沙道中》

①西江月:词牌名。

②夜行*沙道中:词题。*沙:*沙岭,在今江西上饶的西面。

③别枝:横斜突兀的树枝。

④七八个:概数词,不是确指,说明星星寥寥无几。

⑤两三点:概数词,说明雨量不大。

⑥旧时:往日。

⑦茅店:用芽草盖的小客舍。

⑧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⑨见:同“现”。

七、古诗大意

1.《宿建德江》:把小船停靠在雾气弥漫小洲边,夕阳西下漂泊的旅客更添惆怅。原野空旷天幕低垂在树林后边,江水清澈倒映出明月伴我身旁。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3.《西江月·夜行*沙道中》: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八、问题归纳

1.《宿建德江》这首诗写的是怎样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发现的?

《宿建德江》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写了寒江、小舟、孤月、独客、老树、旷野,通过写暮宿建德江畔所见之景,抒发自己的孤寂情怀。

2.《宿建德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宿建德江》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抒发自己的孤寂情怀。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象。描写的景物有黑云、雨、风、湖水。

4.《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中的比喻有什么作用?

诗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翻墨”与“跳珠”的比喻新颖而生动,绘色绘声绘形,极为传神。

5.《西江月?夜行*沙道中》诗人在*沙岭道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西江月?夜行*沙道中》描写*沙岭夜里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的情景。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写出夏夜的山村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6.《西江月·夜行*沙道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西江月?夜行*沙道中》突出了诗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九、课文主题

1.《宿建德江》诗人通过写暮宿建德江畔所见之景,抒发自己的孤寂情怀。全诗的艺术特色:此诗写羁旅愁思,情景相生,风韵天成,富有艺术美。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象。描写的景物有黑云、雨、风、湖水。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的情感。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象。描写的景物有黑云、雨、风、湖水。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的情感。

十、古诗赏析

《宿建德江》

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虽然第二句中写到了“愁”,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可见,这首诗在选材和使用表现手法上都十分有特色。

诗人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天地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全诗虽只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描写得淋漓尽致。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这首诗主要写了西湖六月晴雨时的壮美景象。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一一黑云、白雨、大风、湖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来令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一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来去匆匆的阵雨,也到望湖楼头观赏了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诗中,“白雨”和“黑云”映衬,“水如天”和“卷地风”对照,可见诗人颇具匠心。

《西江月·夜行*沙道中》

这是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时间是夏天的夜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虽然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但是作者把这些意象巧妙地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恬静的美。词的上片以鹊倞、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音响,把*沙道写得生机勃勃,颇不寂寞;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作者笔下的画面,流露出作者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教材课后习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沙道中》

提示:《宿建德江》抒发的是对家乡的思念,旅途的孤独、寂寞之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抒发的是对西湖美景的无比热爱之情。《西江月·夜行*沙道中》抒发了诗人陶醉于*沙道的美景之中,并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注意读出不同的感情基调。

2.《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感情却不一样,结合诗句说一说。

两首古诗都写了月亮,都借月抒发感情。但抒发的感情不同,《宿建德江》借月亮抒发诗人旅途寂寞、孤独之情,《西江月·夜行*沙道中》抒发了诗人陶醉于*沙道的美景之中,并流露出喜爱与兴奋之情。

《宿建德江》这首诗中,第二句“日暮客愁新”写日暮添愁,其中的“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两句写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愁思似乎因亲近的明月而得到慰藉。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绘出建德江的月夜美景,情景交融,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意境。整首诗围绕一个“愁”字,通过写夜宿建德江畔所见之景,抒发了自己客居他乡、仕途失意的羁旅之思和孤寂情怀。

《西江月·夜行*沙道中》这首词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几句通过惊鹊、鸣蝉和蛙声等景物,写出了乡村夏夜自然界的活力和生机;通过明月、清风、稻花等意象,衬托出夏夜的优美和静谧。在动静结合中,表现了诗人因景美年丰而欢快、喜悦的心情。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行诗句都是一幅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指导:先熟读这首诗,提炼关键信息,概括出诸如“黑云翻魔图”“白雨跳珠图”等画面,以加深对诗句的理解;然后说说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画面里有哪些景物。

黑云翻滚如同打翻的墨砚与远山纠缠。白色的雨点就像珍珠一样乱跳入小船中。一阵狂风平地而来,将暴雨和云都吹散了。我逃到望湖楼上,喝酒聊天,看到的却是天蓝蓝,水蓝蓝。

同步练习

一、填空。

1.“移舟泊烟渚”中“移舟”的意思是,“泊”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2.“日暮客愁新”中的“客”是指,勾起愁思不用“生”而用“新”,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说说“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中“跳珠”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完成练习。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写出了骤雨初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四句诗分别写了四个场景,分别是、、、。在诗人笔下的这场雨的特点是。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调动的是哪些感官?为什么这样写?这句词在文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读《西江月·夜行*沙道中》根据提示完成练习。

明月别枝惊鹊,。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词题是。

2.把词中的空缺处补充完整。

3.词中的“见”读,它的意思与“”相同。

4.词中描写的景物有()、()、()、()、()、()、()、()。

5.词的上阕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词描写的季节是(),从________________这些声音看得出,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把*沙道写得。

7.词中表明词人畅谈丰收的欢快之情,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的句子是()。

参考答案:

一、1.划船靠岸停船夜宿

2.“客”是诗人自指,“新”有增添的意思,愁上加愁。

3.示例:这句意思是说湖上落下白花花的大雨,雨水敲打着湖面,水花飞溅,宛如无数颗晶莹的珍珠,乱纷纷跳进游人的船舱。“跳珠”这个形象而富有动感的比喻,既写出雨来时着急的样子,又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

二、1.云黑雨跳风吹

2.黑云翻滚大雨倾盆风吹云散水天相接来去匆匆

3.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夏夜景物特征,反衬出夜色之静,给人印象鲜明而深刻。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喜悦心情。

三、1.西江月夜行*沙道中

2.清风半夜鸣蝉

3.xiàn现

4.月鹊蝉蛙星雨店桥

5.蝉鸣、鹊啼、蛙叫、人声。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6.夏季鸣蝉、稻花香、蛙声充满生机

7.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资料来源:网络,好的资源值得分享,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资料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iwujk.com/afhzp/3174.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35881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