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在哪家医院坐诊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n402uzf/严建兵在海南玉米繁育基地查看作物长势。(摄于年1月)严建兵(右二)带领科研团队在实验室工作。各种性状特征的玉米。(本文配图均由华中农业大学提供)狮山耸翠,南湖微澜。这里是位于湖北武汉的华中农业大学(简称华农)。初冬时节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本报记者来到这里,沿着校园学院路东行。两旁的梧桐参天而立,阳光透过叶间的缝隙投下斑驳的光影。耳旁不时传来喜鹊叫声,衬托着校园的静谧。约米后右转入丹桂路,之后向南前行约米过十字路口,就看到西南方有一幢六层呈U字形大楼,楼前的影壁上书“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字样,绘着由稻穗与DNA双螺旋图案等组成的标识。这里就是我此行的目的地。我进入楼内,拾级而上来到二层,一出楼梯间步入大厅,就看到一张亲切的面庞,就像我之前在照片上看到的一样。他就是我此行要专访的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严建兵教授。他微笑着迎上来同我握手致意。热情的笑脸、灰色的帽衫外套和裤子、深蓝的运动鞋,眼前的严建兵看上去比实际年龄47岁更年轻,朴实而干练。薪火相传“这个实验室有30多年历史,曾连续5次获评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严建兵指着大厅一侧墙壁上的展板,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他说,该实验室去年重组工作完成,被评为首批20个标杆全国重点实验室之一。关于该实验室的使命,严建兵说,这里汇聚了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科学家,致力于应用基础研究,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绿色发展等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作物种源自主创新,开展主要农作物遗传改良关键技术研发,创制水稻、玉米、油菜、棉花等作物优异新种质并培育重大新品种,回答关键技术和种质创新背后的重大科学问题,支撑我国主要农作物种源安全和绿色发展。作为长期从事玉米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方面研究的科学家,严建兵介绍起自己领衔的玉米种质资源创新与分子育种团队,如数家珍。“我们团队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历经三代科学家接续奋斗,逐步成为在该领域具有国际影响的创新力量。”他指着墙上一块展板介绍,“最上面那张是我校刘纪麟教授的照片,他是我们团队第一代科学家的代表,是我国玉米遗传育种学科奠基人,开创了玉米S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应用先河,育成了华玉1号等系列品种,培育了郑用琏等多位领军人才。”以郑用琏为代表的中国玉米分子遗传学家完成了对S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分子遗传机制的解析,率先开展玉米功能基因组研究。进入本世纪10年代,严建兵学成归来,率领团队协同攻关,在玉米种质创新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系列突出成就并培育了一批玉米良种,在国内外广泛推广,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也为全球消除饥饿作出了贡献。如愿以偿在严建兵的引导下,本报记者沿着二层楼道西行,透过宽大的玻璃窗,看到两旁实验室里各类仪器和装备,身着实验制服的研究人员在忙碌。前行约50米左转,我们进入一个宽大的实验室,之后右转进入一个约10平方米的小隔间。“这是我的办公室。只有先进入实验室才能到达办公室,都是这样设计的,以此要求科研人员每天都要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