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日记宜微公祖屋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6297_lab.html

第一章:老房子的由来

故事起源于遥远的连城坑仔堡,源自钟公和三五郎公的远祖,扎根于彼地。钟公是坑子堡太郎公的第八世孙,我们的字辈为:钟启煜际鼎,豫达盛世通。五声万文诗,家士曰成中。宜绍孔立正,应宗周圣德。老房子由字辈中的“宜微公”兴建,而我属于“宗”字辈,是这个家族的第七世祖,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

第二章:门榜之韵

在清流的古民居中,挂于正厅厅头的门榜如一抹文化之风,字迹婉约,寓意深远。门榜富有多样性,可分为数类。首先,它们宣示着家族的渊源,如黄姓的“江夏堂”扬示着江夏郡为黄姓的根源,陈、赖、钟等姓的“颍川世第”告知了这几姓的深根颍川郡,而罗姓的“豫章遗风”则流露出罗姓的根脉在豫章郡。

其次,门榜反映了家族的世系世袭,以激励后人。曾姓的“三省传家”,张姓的“相国遗风”,钟姓的“高山流水”,王姓的“三槐世德”,杨姓的“清白传家”,黄姓的“叔度高风”,各自以祖先的伟绩鼓舞着后人,寥寥数字道尽深远寓意。

然而,老房子的门榜却别具匠心,以“环堵室”为名,源自《礼记·儒行》的一句:“儒者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就像杜甫在《寄柏学士林居》诗中所言:“几时高议排金门,各使苍生有环堵。”在中国古代,门榜虽多,但将这三个字命名给一座近三千平方米的房子,实属罕见。传闻当初请来一位举人老爷亲自题写,花费了不少墨笔。

门榜正中的四字,“丹桂流芳”,或许借鉴了唐代白居易的《有木诗》中的一句:“有木名丹桂,四时香馥馥。”

然而,在我记忆中,老房子并没有丹桂树,却有一棵石榴树。

第三章:结构之美

老房子,承袭自中原的合院式府第民居,以严谨与庄重的厅堂结构为特点。它的布局简洁而精美,以砖木构建,整体庄严典雅,均衡对称,以中轴线为中心,中有厅堂,两侧为边厢,厅堂前是宽阔的天井。

厅堂内上、中、下三层相对,中轴线上矗立着上、中、下三厅,正对中轴。

(写在上厅堂的报喜文书和毕业证书)

上厅和中厅的高差近两米,横屋层叠而上,仿佛金鹏展翅,室内通风采光,水道通畅,院落错落有致,营造出宽敞深邃的居住空间。

底屋前有两个坪,内雨坪和外雨坪,各约三四百平方米。建筑本身精美而朴实,独具美学的独特意境。

第四章:石桅杆的荣耀

石桅杆,是荣耀、庄严和威严的象征。客家人世代重视文化教育,传承家风,追求子弟的“知书达礼”和“才高八斗”。在科举时代,家族中如有人考取进士,不仅在祠堂大门或厅堂上悬挂“进士及第”的匾额,还会在祠堂或周围的屋门前竖立石桅杆,以彰显荣耀并鼓励后人勤奋读书,进仕成才,立业有成。石桅杆代表着科举功名,是一种光荣的标志。

古代,一旦有人考中功名,就会在自家大门左右建立两根桅杆,每根桅杆上都能套上斗,斗的数量有严格规定。考中举人者只能套一斗,称为“单斗桅杆”;而考中进士者可套两斗,被称为“双斗桅杆”。因此,一斗代表举人,两斗代表进士。桅杆通常竖立于家族宗庙、住宅门前或陵墓前,高度约5至10米不等,底座呈四角、六角或八角形状,形制考究。

桅杆底座以八角为最尊贵,杆身为圆形,杆尾逐渐收拢,石制旗杆通常呈笔的形状。

然而,由于我的先祖是一位“秀才”,被称为“禀生”,桅杆虽然是秀才底座,但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毁坏,只剩下一个底座的石基。

第五章:装饰之艺

老房子的装饰艺术是整个建筑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装饰材料的质地和图案的精美程度是门第地位的象征。

尊贵之家和富裕之家都极其注重房屋装修的品质和品味。这些建筑部件的精湛雕刻,如牌坊、石狮、石鼓、抱鼓石、须弥座、鸱吻、角兽、脊饰、门罩、梁柱、瓜柱、垂柱、叉手、漏窗、雀替、斜撑、斗拱、隔扇、檐栏、挂落、栏杆等,都以砖、石、木的三维雕刻艺术,精致而纤巧,不可复制。

这些雕饰带有古人的智慧和制作过程中的灵感,因而远胜于今人的模仿品。木雕多采用浮雕、圆雕、透雕等技法,刻画着龙凤麒麟、松鹤喜鹊、人物戏文、四时花卉等图案,赋予建筑以美感和舒适感。

砖雕则主要用于大门的门楣、门罩、墙面等部分,题材丰富多样,充满装饰趣味。

石材多取材于当地,主要用于基座、栏板、柱头、门框、门楣、门槛以及门外的抱鼓石、旗杆等制作材料。

雕琢技法包括浮雕、透雕、立体雕等,传统技法娴熟,表现出古拙朴实的风格。这些装饰艺术呼应着整座建筑,构成了华丽的乐章,与今日的仿制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它们饱含着古代智慧和精湛的手艺,展现出深刻的艺术魅力。

第六章:红四军的传说

老房子,虽然未曾与那些历史巨擘亲近,却翻开历史的篇章,隐藏了与红军相关的故事。在这里,我愿与你分享两则小故事。

第一则故事:那头牵牛的少女

多年前,红四军穿越古坑村,红旗飘扬,这片土地上燃起了希望的火炬。那时,国共双方激战正酣。当时年仅13岁的老二姆,她发现自己的牛在激烈的战火之中,仿佛迷失在时光的狂飙之中。不知所惧的她,毫不犹豫地闯入交战的火海,为了拯救自家的耕牛。当她走近那头牛时,一场奇迹降临,国共双方的枪声竟然骤然停歇,让她得以平安地将耕牛牵离战场,然后,战斗又如火山喷发般爆发开来。

第二则故事:刀枪无用的传说

当红军踏入古坑村,敌人为了对抗红军,曾诱导当地百姓学习“义和团”的秘术,传授一些神秘咒语,声称只要默念咒语,便能免受刀枪之害。当然,这些诡计终究无法奏效。然而,神秘咒语的教导者却有了新的解释,称红军智慧过人,用黑狗的鲜血沾染子弹,破解了他们的咒语。这个故事令人忍俊不禁,如今,村中依然有一些老人仍然坚信这个传说。

老二母的父亲曾是国军的高级官员,她精通这些咒语,曾传授给我。可惜岁月飘逝,那些咒语如烟雾般飘散在记忆的角落,我再也无法回忆起。更有趣的是,当年我学会了这些咒语后,曾在手上用针尝试,却发现依然无法让“刀枪不入”。于是我明白,这只是一个愚弄人的把戏,然而,一些老人依然深信不疑,这便是岁月留下的微妙传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iwujk.com/afhpz/6657.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35881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