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周梦蝶》的故事在《齐物论》的末篇,以艺术的形式表达了“物我齐一”的思想。庄子曾经梦到过自己化成了蝴蝶,悠然自得的样子竟然忘了自己就是庄周。忽然醒过来,一时间竟不能知道,到底是庄周梦见自己化成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化成了庄周?庄周与蝴蝶之间一定是由区别的,这叫做“物化”。
“物化”是庄子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我们将所有提到这一名词的语句摘录下来,系统的思考一下这个概念的内涵。
《齐物论》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天地》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
《天地》方且与物化而未始有恒。夫何足以配天乎?
《天道》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天道》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帝王无为而天下功。
《刻意》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知北游》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
《则阳》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阖尝舍之!
如上所列,“生也天行,死也物化”与“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两句分别重复了两次。“物化”大致有三层含义,一、是“万物自化”,天不生,地不长,而万物可以自化,圣人据此道理施行“无为”*治,万物均可自发成长。二、万物的生长是遵从“天行”的道理的,死亡也是“物化”的必然过程。三、万物是会自发自由的生长死亡,伴随者物化而不会改变的是“一”。庄周梦蝶所讲的就是“一不化”的道理。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种“生”是自发、自生、自然的过程,三生万物,万物是各自生发衍化的,而伴随着这种生发而不变化的是“一”,是“物我齐一”,是“是非齐一”。天地万物在“一”的时候,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都是因“道”而生,因“道”而行。庄子正是因为认识到了“一”,才提出:万物和我根源上是没有区别的,这为“天人合一”的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继而生发出“是非齐一”的价值观,这个世界上本来没有所谓的对,所谓的错。不过是有的人以自己标准,强行标注万物罢了。
齐是非,并不是不要是非观念,而是换一种评价是非的标准。不能主观上认为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也不能依据既定成俗的价值取向来判断,如果以世俗为标准,会有很多民族的风俗习惯是不符合礼教文明的标准的,也就是古人说的“不开化”。那么什么才能作为评价事物的标准呢?庄子以“天籁”作为比喻来启示后学,天籁之音是万物自鸣的发生,天地万物各自为各自发声,自己给自己代言。这是打破固有认知的新价值观,是打破“是非”标准的认知。人可以说自己喜欢喜鹊的叫声,讨厌蝉的鸣叫,却不能认为蝉鸣相对鸟叫是错误的。这里面没有是非对错,不过是个人喜好罢了。
不以是非对错来论人论事,这是《齐物论》中“齐是非”的思想精华,万物绝不是对错二字可以评价的,世间本来也没有所谓的对与错,不过是人类的“自以为是,自认为错”罢了。要避免这种认知,首先要解决“自”这个问题,人类是否存在一个“自己”?从根本上思考,“自己”是什么?然后才有了“自认为”的观点。庄子告诉我们,自己不过是万物之一,人喜欢的美女,和猵、麋、泥鳅喜欢的配偶能一样吗?人喜欢的美食,和麋鹿、蜈蚣、猫头鹰喜欢的食物能一样吗?何况每个人的喜好也是完全不同的,何必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其他人呢?
人要是“没有了我”很多问题就不存在了,于是庄子提出“吾丧我”的命题。这个故事借由南郭子綦与弟子的对话进行阐述,“丧”是丢失、丧失的意思,吾和我都指自己,那么“我丢失了自我”如何解释呢?这里需要将“我”或者“吾”进行一个分别,吾有“精神之我”,有“肉体之我”。所谓庄周梦蝶、南郭子綦隐机而坐,所的都是“精神之我”不依赖“肉体之我”的绝对自由,也就是“精神之我”忘了“肉体之我”的存在,是庄子所说的“无所待”,人的精神不需要依赖物质这个载体,在广阔天地任意翱翔,这种忘了物、忘了我的情形,被称之为“逍遥游”。《齐物论》是《逍遥游》的基础。
《庄子·齐物论》是非齐一
《庄子·逍遥游》尧让天下
《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
转载请注明出自
插图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先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