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古诗15首写月的经典古诗,首首流传千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lx_bjzkbdfyy/

古人对月亮总是倾注了很多感情,从文明的起源开始,月亮就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而文字发明之后,对月的描述也非常之多,有了诗歌之后,月,更常常成为诗人们笔下所吟咏的对象,从《诗经》到现代,专门写月或借月抒情的名诗、名句,数不胜数,很过都是脍炙人口的佳句。下面精选了15首最经典写月的古诗,首首流传千古,学生必读,建议收藏!

1、《七哀诗》

曹植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千古名句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译文

明月照在高楼之上,洒下的光芒在楼上游移不定。

楼上有一位哀愁的妇人,正在悲哀的叹息。

请问楼上唉声叹气的是谁?回答说是异地客旅者的妻子。

丈夫离开超过了十年,妾身常常一个人。

夫君像是路上的清尘般飘忽,妾身像是污浊的水中的淤泥。

浮尘和沉泥各自相异,什么时候才能相互汇合相互和谐?

可以的话,我愿意化作西南风,在人间消失而进入夫君的怀抱中!

夫君的胸怀早已不向我开放了,我还有什么可依靠的呢?

创作背景

曹操逝世后,曹丕继位,对曹植十分防备。曹植满腔抱负无处施展,而手足胞兄对他处处防范,令曹植心灰意懒。曹植自知功名无望,于是将满腔哀怨寄托在和他具备相同情感的怨妇的愁苦里。

作品赏析

《七哀诗》是魏晋诗人曹植作的一首五言闺怨诗。曹植是才子,所写的诗也非常精妙。《七哀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曹植借助一位思妇对丈夫的想念与怨恨,比喻他和身为皇帝的曹丕之间的生疏“甚于路人”、“殊于胡越”,曲折地吐露了诗人在*治上遭受打击之后的怨愤心情。寄托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是他深处*治漩涡中挣扎的声音,全诗很凄凉,开头写月的这句,朴素而又感人,一读之下,仿佛就看到了月色皎皎是高楼中,那伤感的思妇。

2、《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千古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译文

海上面升起了一轮明月,你我天各一方共赏月亮。

有情人怨恨漫漫的长夜,彻夜不眠将你苦苦思念。

灭烛灯月光满屋令人爱,披衣起露水沾挂湿衣衫。

不能手捧美丽银光赠你,不如快入梦与你共欢聚。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年),张九龄在朝中任宰相。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排挤后,于开元二十四年()罢相。《望月怀远》这首诗应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同《感遇十二首》应该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

作品赏析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开头紧扣题目,首句写“望月”,次句写“怀远”;接着直抒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五、六句承接三、四句,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结尾两句进一步抒写了对远方亲人的一片深情。全诗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意境幽静秀丽,构思巧妙,情景交融,细腻入微,感人至深。

明月自海上升起,各地全都可见,虽然大家天各一方,却共享一个月亮,这月色,就成了连接情感的一个纽带,虽不相见,感情却相通。张九龄实在是太会表达了,“天涯共此时”,这得是多么真切的感情才能想出这样的句子。

3、《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千古名句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译文

花丛中摆下一壶好酒,无相知作陪独自酌饮。

举杯邀请明月来共饮,加自己身影正好三人。

月亮本来就不懂饮酒,影子徒然在身前身后。

暂且以明月影子相伴,趁此春宵要及时行乐。

我唱歌月亮徘徊不定,我起舞影子飘前飘后。

清醒时我们共同欢乐,酒醉以后各奔东西。

但愿能永远尽情漫游,在茫茫的天河中相见。

作品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意表明,诗人心中愁闷,遂以月为友,对酒当歌,及时行乐。组诗运用丰富的想象,表达出诗人由孤独到不孤独,再由不孤独到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深处却有无限的凄凉。全诗笔触细腻,构思奇特,体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在失意中依然旷达乐观、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豪放个性。

邀月饮酒,我看到的是李白的孤独。一种无法排解,唯有影子与明月相伴的孤独感。明月每天都有,有明月的地方就有影子,李白举杯,影子起舞,李白醉倒,影子消失,孤独地让人心疼。但不是孤独的李白,也写不出这样雅量的句子,也不会留给后人月下独酌的遐想。

4、《子夜吴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千古名句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译文

长安城内一片月光,千户万户都在捣衣。秋风吹送捣衣声声,家家怀念戍边之人。何时才能平息边境战争,让我丈夫结束远征。

作品赏析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局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写“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这句的视角,很广很广,难道李白真的是谪仙不成?不然他怎么看到的,这俯视全长安一般的视角?长安处处月色,已然很震撼了,而千万家的捣衣声,更衬托着月色,让月色有了感情,他们捣衣,是为了远方那个心爱之人的冬衣吧?

5、《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千古名句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译文

青天上的明月你何时出现?我现在停下酒杯且探问之。

人攀于明月之上自不可得,月亮行走却与人紧紧相随。

皎洁得如镜飞升照临宫阙,云霭散尽发出清冷的光辉。

只能看见夜间从海上升起,谁能知道早晨在云间隐没?

月亮里白兔捣药自秋而春,嫦娥孤单地住着与谁为邻?

现在的人见不到古时之月,现在的月却照过古时之人。

古人与今人如流水般流逝,共同看到的月亮都是如此。

只希望对着酒杯放歌之时,月光能长久地照在金杯里。

作品赏析

《把酒问月》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咏月抒怀诗。此诗写诗人端着酒杯向月亮发问,从饮酒问月开始,以邀月临酒结束,反映了人类对宇宙的困惑不解。诗人以纵横恣肆的笔触,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其中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其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虽然意绪多端,随兴挥洒,但潜气内转,脉络贯通,极回环错综之致、浑成自然之妙;加之四句转韵,平仄互换,抑扬顿挫,更觉一气呵成,有宫商之声,可谓音情理趣俱好,历来为人所激赏。

写“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句的视角,很长很长,是站在历史的沧桑里所留下的哲思。今天的人,早已经看不到古时的月色——但能从历史的边角中看到古人的历史——但今天的月亮,却曾经照过古人,也在照着今人,同时也会照着后人。月,万古如一,人,世代更替。

6、《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千古名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作品赏析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信,生死未卜。正值白露时节,在戍楼鼓声和孤雁哀鸣的映衬之下,诗人对兄弟的忧虑和思念之情愈发显得深沉和浓烈。此诗前两联侧重写景,后两联侧重抒情,情景交融,结构严谨,首尾呼应。颔联用语平易而意味新警,将“露”“月”前提、“白”“明”殿后,倒装的句式顿收奇崛之效。全诗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我以为思乡的句子,没有比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句更有韵味了。从今天起迎来了白露节气,诗人抬头看看月亮,以为此地的月色,不如故乡的明亮,这真是以情言事了,因这一份浓浓的乡情,连月色都受到了牵连。或许,这不是感情最充沛的,但却是最有味道的,是一种淡淡茶水的味道——虽然不如饮料那么冲击味觉,但细细品来,滋味无可比拟。

7、《忆扬州》

徐凝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头易觉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千古名句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译文

萧娘脸嫩难承受眼泪,桃叶女眉头易显忧愁。

天下若是三分明月夜,有二分无奈要在扬州。

作品赏析

《忆扬州》是唐代诗人徐凝创作的一首七绝。这是一首怀人诗,但标题却不明题怀人,而偏说怀地,以离恨千端的绵绵情怀,追忆当日的别情。诗人极写扬州明月,用“无赖”之“明月”把扬州装点出无限的风姿,与标题吻合无间,使诗歌产生令人惊叹的艺术效果。

明月下的扬州,令人神往。再加上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扬州的美,不亲身感受一下,实在是人间一大憾事。

8、《十五夜望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千古名句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乌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作品赏析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选取月光皎洁、栖鸦不惊、露湿桂花三个典型特征,写出了中秋的独特夜景。后两句没有从正面抒情,而是用委婉的疑问语气,把自己对月怀念友人的感情表达得更加深沉蕴藉。全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意境幽美,想象丰富,语言形象生动,感情真挚,委婉动人。

俗话说“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之夜圆月悬空,呈现出明亮、圆满和美丽的视觉形象。这首诗通过对中秋夜景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故友无限的思念之情。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是中秋节的应景诗句,唐代写中秋节的诗不是太多,佳作亦少,我觉得以王建的这一句最佳。八月十五月明之夜,最是勾起人的思乡之情,每个人都因为这月色而勾起乡情,虽然局外人不知道秋思当落谁家,但每一个人心中,早已经有了落脚之处。

9、《春山夜月》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千古名句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译文

春山美景好不胜收,令人赏玩彻夜忘归。

捧起山泉,月影闪烁在手间;拨弄树枝,香气渗透着衣衫。

游兴顿起,不会在乎路途的远近;想要离去,总难舍下花草的深情。

翘首南望,钟声悠扬,翠微深处,楼台掩映。

作品赏析

《春山夜月》是唐代诗人于良史的作品。此诗描写春夜山中赏月的乐趣,诗人描绘了一幅清幽淡远的春山夜月图,流露出一种悠然自得、纵情山水的畅快心情。开篇两句交代了全篇诗情产生的由头,写出了“多胜事”是“赏玩忘归”之因。接下来的六句是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具体描述。全诗风格清淡闲雅,描摹物态历历如绘,极富神韵,尤其是颔联两句,物我交融,神完气足,意境鲜明,妙趣横生,历来脍炙人口。

水中倒映月亮,被于良史发现,捧起江水,犹如月亮“掉”进了手中,四周还有花香为伴,这是何等诗意。于良史不是有名气的诗人,但“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我觉得应该有更多的人知道。

10、《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千古名句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译文

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霞光洒下,波光粼粼;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作品赏析

白居易纯粹写景的作品很少,这是一首颇为人称道的小诗。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九月初三的夜晚,露水圆润如珍珠,月亮却如弓一般。这样宁静美好的夜晚,真是令人全身都舒适。

11、《望月有感》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千古名句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译文

家业在灾年中荡然一空,兄弟分散各自你西我东。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骨肉逃散在异乡道路中。吊影伤情好像离群孤雁,漂泊无踪如断根的秋蓬。同看明月都该伤心落泪,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作品赏析

《望月有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七律名篇之一,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此诗描写了动乱时期田园荒芜、骨肉分离的情景,表现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抒发了兄弟姐妹间的思念之情。全诗句句扣紧主题,言辞清丽,不加雕饰,淡而有致,意蕴精深,情韵动人。

白居易说,“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古代的分离,比现代更加残酷,无确定的相见之期,更没有确定的相见之地,只有明月可以共享,正因明月的存在,兄弟们心意相通了。

12、《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千古名句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译文

手执酒杯细听那《水调歌》声声,午间醉酒虽醒愁还没有醒。送走了春天,春天何时再回来?临近傍晚照镜,感伤逝去的年景,如烟往事在日后空自让人沉吟。

鸳鸯于*昏后在池边并眠,花枝在月光下舞弄自己的倩影。一重重帘幕密密地遮住灯光,风儿还没有停,人声已安静,明日落花定然铺满园中小径。

作品赏析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是宋代文学家张先的词作。此词上阕写春愁无限及人生遗憾,五句话写五件伤怨的情事:《水调》歌怨声哀切,醉醒愁未醒,送春归去不知何时能回;临镜而伤年光飞逝,回忆往事历历,只有空怀旧梦;下阕通过“并禽”写自己孤独,月弄花影烘托出人生之无奈;以“落红应满径”暗喻作者情绪的低落。全词将作者慨叹年老位卑、前途渺茫之情与暮春之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调子沉郁伤感,情蕴景中,用语精准,工于锻炼字句,体现了张词的主要艺术特色。其中“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沙滩、禽鸟、云、月、花、影,很简单的组合,却很有韵味。张先给我的印象,总像是个好色的风流老头,但这两句词,却实在让人喜欢。

13、《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千古名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中秋,通宵畅饮,大醉而归,写了这首词——并有些思念弟弟苏辙。

怎么才能知道月亮圆缺的规律呢?我举杯遥问苍穹。不知道天宫里,现在是何年月?我本可以和着这清风扶摇而上去问问故人,只怕高楼红墙、层楼叠榭,我经不住那高处的寒意。而那九天之上的风光又哪里比得上此刻银光乍泄下,犹如宫娥起舞的影和这水波微荡的风呢?

流光瞬息,月儿从高楼檐角,又跳入满是雕花团簇的窗棂,盯着我这样辗转反侧的外乡之人看啊看。月儿呀月儿我可有哪里惹恼了你吗,不然为什么要在我与亲朋分别的时候格外的圆呢?哎!其实我也知道自古以来这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就与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样,难以求全。只望远方的亲朋都平安喜乐,哪怕现在隔着万水千山,沐浴在这同一月色下,就和我们相聚时是一样的。

作品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14、《西江月·夜行*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千古名句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译文

明亮的月光惊醒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半夜里清风送来了远处的阵阵蝉鸣声。田野里飘散着稻花的清香,青蛙在歌唱着丰收的年景。

稀疏的星光闪烁在天边,点点细雨洒落在山前。我想过溪避雨,转个弯到小桥上忽然看见,那熟悉的旧时茅店就在土地庙旁丛林边。

作品赏析

《西江月·夜行*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此词作于作者贬官闲居江西之时,着意描写*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中围绕着夜行的特点,展现出夏夜乡村田野的幽美景色及作者对丰收年景的由衷喜悦。全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田园风光,情景交融,幽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辛弃疾心怀国家,但却屡屡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前前后后,被赋闲长达二十多年,这二十多年里,他在农村度过了很久,所以他深知农村的生活,对村里的美好风光景色,也喜爱的不行,因而我们才能看到稼轩这些写田园风光的佳作。辛弃疾的农村生活,可真让人爱不释手。

15、《杂诗》

——佚名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千古名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译文

如画江山与身在长安的我没太多关系,暂且在长安度尽春天。

一树的梨花与溪水中弯弯的月影,不知这样美好的夜属于谁?

作品赏析

一树梨花,洁白无瑕,一溪月色,清雅无比,仅梨花和月色,就已经让人沉醉了。这样好的风景,今夜是何人消受呢?

好了,今天就分享到这里,如果您喜欢,请点赞、评论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iwujk.com/afhpz/5185.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35881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