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蝙蝠,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吸血*或者蝙蝠侠......但是在中国古代,蝙蝠这样的生物却深受古人偏爱。
“悬崖多蝙蝠,往往寿千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蝙蝠可以说是好运的象征,因为它和“福”是谐音,蝙蝠寓意着遍福、长寿、吉祥、幸福。在正面文化的影响下,与蝙蝠有关的吉祥图饰,也一改现实生活中蝙蝠外形丑陋、行动诡秘的形象,变得格外美观起来,成了接福纳祥的标志。
千百年来,蝠图饰在中国吉祥图饰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蝠图饰多种多样,蝙蝠形态各不相同,有形象化的蝙蝠,也有抽象化的蝙蝠,有的与图形相结合,有的则与文字相呼应。
于是,蝠图饰被挂上了“百搭”标签,古代的建筑物、装饰品、门窗、家具、丝绸、衣服鞋帽、瓷器、玉器、书画等等上面,都出现了很多蝙蝠图案。
中国的蝙蝠文化大约形成于两汉魏晋之际,虽然《山海经·北山经》中提到一种名为“寓”的鸟,说它“状如鼠而鸟翼,其音如羊,可以御兵”,后世注释者多认为指的是蝙蝠,但看其特征“其音如羊,可以御兵”,显然不是。
而两汉以后,蝙蝠的名称和读音已确定,《说文》称:“蝙蝠,服翼也。从虫,畐声。”
《续博物志》、《孝经·援神契》等书对蝙蝠的生物特性也有所记载。
东汉时期,蝙蝠与神仙观念相关,民间有一种传说,称生活在钟乳洞里的蝙蝠因能喝到洞里的水得到长生,千年之后它们身体的颜色也发生变化,从原来的黑色变成通身雪白,成为“仙鼠”。
晋代道教葛洪在《抱朴子》中说:“千岁蝙蝠,色如白雪,集则倒悬,脑重故也。此物得而阴干末服之,令人寿万岁。”可见“千岁蝙蝠”的崇拜已经产生,这种传说直至清代还在民间流传。
说到“蝠”文化,自然是离不开北京的恭王府的,其可以说是将“蝠”的装饰性与古代建筑的结合展现到了 ,说它是“蝠”文化的集大成者,一点也不为过。
据说,恭王府中建筑上共有只蝙蝠,加上康熙御笔的“福”字碑,正好一万个“福”字,因此恭王府又被称为“万福园”。
在恭王府的古建筑上,“蝠”与不同的传统图案相结合,代表了不同的吉祥寓意,比如在“磬”式窗上下配以蝙蝠及鲶鱼形成“福庆有余”,蝙蝠与卷云纹构成“福运绵绵”;以“石榴”窗配缠枝莲,取“多子多福”之意;在“桃”形窗上饰祥云、蝙蝠等,象征“福运绵绵,万福万寿”。
这体现出蝙蝠纹样极少孤立存在的特点,其更多与其他纹饰相配合。
中华文化中有如下几种常见组合:两只蝙蝠并在一起,寓意“双重福气”;从盒中飞出五只蝙蝠,则表示“福和合”;五只蝙蝠称“五福临门”;五只蝙蝠中间雕一寿桃,称“五福捧寿”(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
童子捉蝙蝠放到瓶中,为“平安五福”;蝙蝠飞到纸上停留,是“引福归堂”;“福至心灵”由蝙蝠、寿桃、灵芝组成。“多福多寿”是把多只蝙蝠与寿桃刻在一起。“福禄寿僖”将蝙蝠和梅花鹿、寿桃、喜鹊为伍。红色蝙蝠,寓意“洪福齐天”或“鸿福无量”。蝙蝠口街盘再伴以祥云,象征福之绵绵无穷。其中,尤以“五福临门”最为广见。
可见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祈福文化中,其貌不扬的小动物蝙蝠俨然独占鳌头。
注:配图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