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首出自唐代诗人林杰诗作《乞巧》,相当生动地描绘出唐代民间于七夕乞巧盛况。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在漫长的时间长流下,每个时代的七夕都有些许不同的变化,在今日被称为“中国情人节"的七夕,在过去则是专属于妇女的节日。而曾受到日本殖民统治的台湾,更有同时过着日本七夕与传统七夕的时光,这些带给传统七夕带来什么样的变化与影响呢?
广东广州举行的“乞巧文化节"在过去,妇女们都会在七夕这一天祭拜织女,祈求能有双像织女的巧手。而今日的七夕,祭拜织女又有许多不同的含义。图为年在广东广州举行的“乞巧文化节",参加活动的妇女皆身穿汉服,仿古人乞巧。
传统七夕的源起
传统节日-七夕,根据研究推论,应是源自周代日月星辰崇拜,透过对星星的想象,并为之增添过去农耕社会男耕女织的色彩。在西汉时,人们将牛郎织女星化作为神话人物,《淮南子》与《风俗通》有载:“乌鸦填河桥而渡织女"、“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的传说,民间开始有七夕夜晚外出看牛郎织女相会的活动,妇女们也有在七夕这天穿七孔针的习俗。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七夕已经成为普遍的节日,妇女会在这一天夜晚,向织女星乞求“智巧",希望除祈求缝纫法高超外,也希望像织女般聪明能干。
隋唐时的七夕习俗基本与魏晋相同,但其规模可说是远远超过以往,翻开《全唐诗》吟咏七夕的诗句就有近千首,如诗人崔颢《七夕》:“长安城中日如练,家家此夜执针线。仙裙玉佩空自如,天上 不相见。"。
民间“乞巧"活动宋朝时,民间“乞巧"活动更加多样化,也更进一步完善牛郎织女的传说,如增加喜鹊因为架桥而被踩秃的情节。每逢七夕便有“乞巧市",自农历七月初一开市专卖乞巧商品,如将瓜果雕成花瓜、巧果与泥人等应节食品道具,相当热闹。明清时期,七夕已经成为民众重要的年节之一。据记载,明朝妇女会“以碗水暴月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月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因此卜女之巧。"七夕这一天,以七为巧,因此向织女乞巧所以准备的祭品,皆以七为数,瓜果七盘、茶杯七口、焚香七柱、丝线七色等。
七夕的乞巧习俗,展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女红的状况。传说,织女是一位相当心灵手巧,每天在天上织云锦的仙女,为追求自己的爱情下嫁牛郎,成为一位以织布养家的勤劳妇女。这一形象的塑造传递了古人对女性的社会期待,七夕因而成为妇女们向织女祈求巧淑的特定节日。
自清朝甲午战争战败于年将台湾澎湖割让予日本后,台湾开始51年的殖民统治。日本虽然于明治维新后快速西化,但长久以来接受中华文化熏陶,日本也有不少源自于中国文化的传统与节日。
七夕日治时期“七夕"在台演变
七夕的牛郎织女传说,传至日本与闽南地区后,各自衍生出不同的习俗,如日本的竹笹(饰)祈福、台湾七娘妈生(相传七夕这天也是织女诞辰,闽南称织女为七娘妈)与做十六(成年礼)等。虽然日本殖民台湾时,早已将节日日期改为公历,并藉由学校教育将日本节日传播于全台各地,但也刚好与台湾依农历而行的传统七夕习俗错开。两个七夕并置皆行,对于当时的台湾人而言,就只是多了一个节日,类似今天公历新年与农历新年并置的情况。
日本殖民台湾后,台湾总督府进行多次全台大规模的“旧惯调查",甚至于年成立台湾旧惯研究会等组织,专门研究台湾汉人与原住民的社会风俗习惯,并在旧惯调查之后,以此淘汰不合于“现代化"的旧惯,如禁止可能会伤人的端午石战。若是有与日本文化有部分相似的“同俗",则是会被强调而被保留下来。
古代人过七夕发行于年的杂志《台湾惯习记事》中,提到台湾汉人是如何过七夕:“七夕又称乞巧节,俗称七娘妈生。在如勾的新月之下,闺中女子招伴 ,设置香案,供上果物,焚香拜祷。期盼织女巧赐姻缘,又在下穿引针线,寓意穿线得巧,故曰乞巧。又有银牌刻‘七星娘妈’挂小儿颈部,以求平安之俗。"之后有许多日人所著的台湾汉人风俗研究的书籍刊物出版,皆有台湾七夕旧惯的描写,隋着调查的增益内容也越加丰富完整,如铃木清一郎着《台湾旧惯冠婚葬祭と年中行事》一书中,还描述孩子的守护神床母,与某些地区做十六岁的习俗,也记载不少牛郎织女传说的趣闻等等。
日据时期发行量 的报纸台湾日日新报,对于日本公历七夕与传统七夕都有相关报道与投稿。但随着日本人殖民台湾越久,从报章投稿的七夕文章可以发现,在讲述七夕渊源,如牛郎织女二星与乞巧等习俗时,不一定会提到其传统是承自中华文化。更出现与日本七夕混同的现象,如将日本七夕传说的棚机津女与彦星的故事,和传统的牛郎织女相混合。许多与七夕相关的吟咏作品,皆以俳句、短语等日式书写,逐渐出现在报刊中。在皇民化前,日本人对于台湾汉人习俗少有干涉,因此可以见到公历七夕,无论是小学校(日本人念的小学)、公学校(汉人念的小学)都可以见到孩童们在学校做竹笹祈福,而农历则是家家户户都准备好祭品拜七娘妈生的传统祭仪,呈现两者并置的情形。
日据时代的cki台湾汉人在日本统治下,更曾透过织女之口,表达对时事的不满,如年刊载于《汉文版台湾日日新报》的牛郎吹牛,透过织女之口感叹市面棉纱价格昂贵,而世人却喜爱洋纱令生意大受影响,抱怨下界租屋营生的不切实际,可以看到作者藉织女之口抱怨生活物价、反映时事。
在皇民化运动开始实施后,各级学校皆举行“七夕祭",这一天同时也是开放学童父母到学校参观与导师会谈的家长日。
悠远流长的节日-七夕,从过去专属于妇女的日子、逐渐变成情人之间的节日。而在台湾的日据时期,七夕也曾扮演过特殊的角色。不难看出,日本人利用中日相似的文化来进行“近文化殖民",以此拉拢台湾人心并建立认同。虽然在皇民化前不得不兼顾两种截然不同的七夕风俗,但在半世纪的殖民统治下,逐渐将两者混同,庆幸还有台湾文人努力书写七娘妈习俗文章,让文化传统不致断绝,甚至能在战后重新复苏成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