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11月1日讯(义乌商报记者王月文/摄)百子灯(也称无骨灯),是花灯的一种,具有造型美观、品种多样、结构轻巧、色泽鲜艳等特点。从工艺美术角度欣赏,它是一种集绘画、剪纸、刺绣、设计等于一身的艺术品。义乌十大民间艺术评选,百子灯名列其中。佛堂镇田心村是百子灯的发源地,自古以来,汇聚着众多制作百子灯的手工艺人。
沿着田心三村的田埂道往村中走去,水塔下的一家民居便是义乌百子灯技艺传承人王鸿生、冯彩芝夫妇的家。村中的一位老人告诉记者,在自己年幼时,田心村的百子灯比现在兴盛得多,每逢节假日,村中都时兴迎灯,这也是村中孩子们和附近村民最快乐的时候。
王鸿生和冯彩芝在家中制作百子灯
针刺图案喜鹊梅花
传唱百年佳话
走进王鸿生家的老房子,一根披红挂绿的竹竿架上,林林总总挂了十一只百子灯。只见这些灯笼或大或小,有八宝状的,有花瓶状的,还有鲤鱼状的,花样繁多。打开开关,亮起灯来,这些个小灯笼瞬间流光溢彩,光线从灯壁上细微的小孔中洒露出来,散发出彩色的光芒,甚是漂亮。据介绍,这大家伙名叫一树灯,主竹竿的左右各分五个枝丫,一枝各挂一盏灯,每树灯有十一盏,它代表同一个太公名下的十一个房头。俗话说,一树抽百丫,一祖繁百子。按照老习俗,每年正月十四,这11房人家,都会轮流举着11盏百子灯闹元宵。
据介绍,这种形貌精致的花灯便是义乌百子灯,早已被列入金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考证,百子灯作为田心村的传统艺术,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据王氏家谱记载,明朝年,王氏太婆出嫁做新娘时穿过的红衣裳,为儿孙们做灯观赏,从此王氏子孙开始迎红衣灯。后来红纸替代了红衣,糊做纸灯,形状有四角、六角、八角,俗称火炮筒。随着社会的发展,纸灯越做越讲究,并逐步发展成为在灯罩上用绣花针刺出各种各样的花纹、吉祥图案。形式各异的纸灯,寓意百业兴旺、子孙满堂,故称百子灯。
今年80高龄的王鸿生,有着70年的做灯经验。10岁时,王鸿生便跟随父亲学习做灯。一叠纸、一根绣花针、一把剪子,在这双巧手之下,渐渐变得生动立体,成为一盏盏光彩夺目的百子灯。
冯彩芝用针在纸上刺出花纹
传制雕琢不易
百子灯是没有骨架支撑的,所以做起来并不容易。每种灯都要事先设计好尺寸、图案,放样后按样裁,制成灯片。冯彩芝介绍,制作花灯的过程非常费时,往往一盏小灯都要花上10天半个月才能做好,稍大一点的花灯要制作好几个月,甚至一年。
据王鸿生介绍,制作花灯的步骤极其复杂繁琐,光是做灯的纸,便颇费周章。首先要将4张同一颜色的彩纸,一层一层地用米糊糊起来,为了增加纸的硬度,一般都选择纸质韧性较好的蜡光彩纸;同时糊好的纸张又不能太厚,否则光就无法从花灯里照射出来;等待裱糊的彩纸干燥后,把纸放在光滑的石板上,用一块鹅卵石,用力刮擦纸的每一个地方,使其平整工作量巨大,非常费力。现在科技发达了,我们就用新的纸张代替了原来的糊纸,现在选用的特种纸,透明度正好,硬度也有保障,只需要一张就够了,减少了很多工作量。
选定花灯的样式和大小后,还需计算出每盏灯需要几个立体几何图形组成。接下来,就是在彩纸上针刺图案了。针刺图案是最难的,也是最费劲的。要把画好的图案放在蜡版上,然后用最细的绣花针一针针垂直刺入纸中。王鸿生说,用针刺一定要保证针孔细密均匀,太密容易断裂,太疏又不好看。握针时,要垂直,如果不垂直,两三针过去,在后面几层的纸板中,就会走样得厉害。王鸿生一针一针耐心地刺着,一盏灯需要刺出成千上万个孔,而他从不厌其烦。
针刺好后再拼版成灯,拼版时稍有闪失,花片就容易走样。百子灯没有骨架,所以就需要定位点。每次拼接花片时一定要对准定位点,否则花灯就会走形,变得不好看。王鸿生介绍,等主灯制作好了,加上灯盖和底座,再辅以花纹、彩带作装饰,一盏百子灯便做好了。
独特的一树灯
传承巧思立意
制作百子灯技术很重要,但构思更重要。王鸿生学制百子灯时,流传下来的只有四种样式。如今,他通过自己的创新扎出了难度 的八六四灯以及六角亭、荔枝灯、珠灯、花篮灯、花瓶灯、走马灯、清宫灯等11种灯形,他还把本来使用毛笔画在灯上的图案,改为用剪纸的方式粘在灯的外壁上。
在王鸿生、冯彩芝的家中,记者见到了两盏花费了一年时间才制作完成的八六四花灯。花灯共有八面,各面都绘制着不同的纹样,灯壁上镶嵌的各个画框边数分别对应数字八、六、四,因而得名。两盏花灯虽体型庞大,但制作精良,那灯檐上的剪纸喜鹊梅花分毫毕现,八角画框里的八仙过海栩栩如生。据介绍,这两盏花灯平日不轻易拿出门,只在逢年过节时亮相。这不,过段时间是农历十一月初八,是我们村摆猪羊祭迎洪罗相公的日子。到了那天,村里就要擎着一树灯,走街串巷,热闹一番。冯彩芝说,届时这两盏大花灯 是全场焦点。
问及百子灯的传承现状,冯彩芝笑着说:好多了!现在村里已经有不少人学会制作百子灯了。为传承义乌百子灯,佛堂镇田心小学被列为金华市级非遗项目百子灯的传承教学基地,由王鸿生担任指导老师,全校学生参与。渐渐地,田心村有越来越多的孩子会做百子灯了。此外,王鸿生还到义乌市少年宫参与百子灯教学,频繁参加各种展览。同时,也有不少年轻人看到媒体上的报道,慕名找到王鸿生学艺。
你看,这是上海的一个大学生,他不顾路途遥远跑来义乌学做百子灯,还特意拍了宣传视频,做得可好了!王鸿生点开手机中的视频,笑得合不拢嘴,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他说,年来,手艺人们薪火相传,才将百子灯传承至今,其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学会百子灯制作并非难事,难的是如何锐意进取,在保留经典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百花齐放,让制作技艺得到 的传承。
来源:中国义乌网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