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重器降临北京保利稀世难求的乾隆御

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710759.html

乾隆御制、洋彩、镂雕、转心瓶,拥有任何一项上述特征的清代瓷器,行内人一听便知佳品,同时具备这些特征的瓷器更是稀世难求。北京保利秋拍,就带来一尊乾隆御制洋彩加金镂雕团螭纹开光内绘「时时报喜」双龙耳转心瓶,行方未有公布估价,但相信以逾亿成交也毫不意外。

今年秋拍,北京保利祭出多件明清重器,分成多个专场上拍。除了上述的乾隆转心瓶,还有十面灵壁山居收藏的宣德青花云龙纹十棱葵瓣式洗,以及乾隆粉青釉镂空雕牡丹蕉叶如意纹长颈套瓶。拍品众多,就让我们精选部分带给各位读者。

清乾隆

御制洋彩加金镂雕团螭纹开光内绘「时时报喜」双龙耳转心瓶

估价待询

「愿君崇令德,随时爱景光」。此瓶在上下、内外空间的雕镂旋转中,纳时空转圜于一器,可谓意味深深长。帝王手指尖轻轻一推,充满童心的游戏便开始了。祥花、瑞果、喜鹊、金龙在宝瓶舞台上藏藏露露地依次轮转。十全天子的目光所及间,禽鸟的飞、鸣、宿、食;节令的春、夏、秋、冬;人生的苦、集、寂、灭便也藏藏露露地依次轮转。阴、情、圆、缺;悲、欢、离、合无不闪烁在瓶间。而载「厚德」的天子是可以战胜「时间」的,正如85岁的乾隆在《自题太上皇宝》诗中所云:「窗明几净西铭读,恰合随时爱景光。」即应顺天行事,内心安宁地迎来他十全五福人生的每一天。而对于子民们,则唯有窥探艺匠之心,体味生命永恒。我们今天也有幸得以亲手转一下宝瓶,旋转舞台之间,日日皆为好日,时时岂非好时?

乾隆帝弘历为满清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其治下正值清代*治、经济、文化的繁盛时期,他锐意进取,巩固皇权,加强统治,在位六十年,实际统治六十三年,为中国帝王之最,被誉为「康干盛世」的鼎盛时期。作为治国治*卓有贡献的盛世之君,乾隆皇帝精力充沛,*务闲暇热衷于发展文化大业。他自幼接受满汉蒙藏文化熏陶,又对欧洲传教士艺术家带来的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式艺术抱有浓厚兴趣。其中西合璧式的个人美学品位主导了一朝宫廷艺术的奢华幻境。

▲乾隆帝在平面艺术之外,建筑与陶瓷艺术则最集中地体现这种乾隆「巴洛克」风格。怀着对盛大、新奇的追求和对西洋技艺、美术的狂热,乾隆帝命深受巴洛克艺术影响的天主教传教士艺术家朗世宁、艾启蒙、王致诚等设计建造了洋为中用的集大成者——圆明园长春园西洋楼建筑群。西洋楼吸收了以巴洛克为主的西方园林布局和建筑风格,同时又遵照中国皇帝的旨意和宫廷礼仪典章,且施工中使用中国艺匠、建材和工艺,变为宗教服务的巴洛克为向皇权致敬的巴洛克。

在陶瓷烧造领域,珠山御窑厂的天下 督陶官唐英,则相当于帝都之外的郎世宁。唐英与郎世宁一样,同为康、雍、干三朝老臣,尤其在乾隆父皇雍正时期,仿古采今地创制出五十七种釉彩,使御窑厂达到 的 。

其在任期间,下定决心「用杜门、谢交游,聚精会神,苦心竭力,与工匠同其食息者三年”来精进技艺,并在乾隆的监督与设计下多次“照新样呈进。」创烧出七十多种颜色釉,以及转心瓶、交泰瓶、套瓶等各种巧夺天工的新奇瓷器,不但亲自参与官窑作品的设计与制作,还创烧出可观的文人自用器。「陶人」唐英的制陶造诣生动呈现,他将清宫至美凝固于瓷器之上,今人方才有幸一览往昔峥嵘。乾隆六年至八年期间,转心瓶、套瓶、转心笔筒等代表 陶瓷科技水准的器型烧制成功。洋彩、珐琅彩呈色、彩绘技法高度纯熟。成为“唐窑”瓷器 的 。本次保利秋拍,有幸得之“时时报喜”转心瓶,即为乾隆唐窑绝品。

▲天下 督陶官唐英洋彩是十八世纪清宫与西洋文化交流互动而产生的艺术珍品,它是雍干时期清宫对运用西洋绘画技法描绘的彩瓷的正式名称,乾隆朝《活计档》、《陈设档》多作「磁胎洋彩」,原配木匣上也皆刻上「洋彩」品名。「洋彩」名称最早出现于雍正十三年(年)唐英所撰之《陶务述略碑记》:「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法琅画法,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无不精细入微。」凭此表明清宫洋彩至少在雍正晚期已被珠山御窑厂成功烧制。

镂雕是清代瓷器装饰技法之一,又称镂空、透雕。其技法是在坯体未干之时,将装饰花纹雕透,然后施釉入窑烧造,此装饰技法始见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在长期发展中工艺日趋复杂,至乾隆时不仅纹饰繁密,工艺技术要求也较高,且创烧出雕镂玲珑等新品种,达*斧神工之境。由于镂雕是通过胎体的空洞表现纹样,故镂空部位需精心设计,设计不合理在烧造时会造成器物变形。从传世的乾隆镂雕器物来看,整体镂空者镂孔布满器身,孔与孔边框互借以寻求力度平衡,使之成形且稳固,此种工艺反映了工匠极高的技术水平与创新思维的奇巧。

据《乾隆记事文件》中记载:乾隆十八年五月十二日皇帝传旨,命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唐英,「烧造斗龙舟打(角力)斗人旋转瓶一件」,而唐英烧成的时间却是十九年十一月初四日。转心瓶每一部件尺寸需经过精心计算,反复烧制,并在全部部件烧造成功后组合而成,除此之外,烧造时的温度火候控制也极为重要,一旦出现少许变形便会前功尽弃。做一件转心瓶需费时十八个月,将近一年半时间,其复杂的工艺及艰难的烧制历程可见一斑,使得存世的每一件转心瓶皆为无价之宝。转心瓶是唐英在乾隆督陶期间研究成功的,唐英逝世后终因制作难度大而停烧,光绪朝虽有仿制,但却远无法企及乾隆朝水平,后朝仿制多以失败告终,成功者也因耗资甚巨而只生产极少的数量。此件玲珑转心瓶由唐英亲自监制烧造,其内外均以洋彩绘图,需多次烧作,故成品率极低。由《活计档》中可见,乾隆六年之后,唐英监管的景德镇御窑厂,出现制作瓷胎洋彩器,其中便包括锦上添花及玲珑旋转器。而唐英奏折内亦见清高宗朱批上曾严厉责问唐英,为何乾隆五年以前所烧制瓷器远逊于雍正年间所制者。(见乾隆六年五月二十四日,唐英谨奏《遵旨敬谨办理陶务折》内朱批:不但去年,数年来所烧制者,远逊于雍正年间所烧者,且汝从未奏销)故,经此推断,洋彩器于乾隆六年之后逐有如脱胎换骨,焕然一新,乾隆六年后的瓷胎洋彩更加精致,风格趋近成熟,成为乾隆朝陶艺至臻之品。乾隆八年四月二十一日,唐英在《恭进奉发及新拟瓷器折》中提到烧造得九中新样式,在奏折中提到「夹层玲珑」、「交泰」、「旋转」等瓷胎洋彩器,则是为迎合乾隆皇帝的艺术观,煞费苦心所研发出来的新奇式样,造价昂贵。此时烧造的洋彩、珐琅彩呈色、彩绘技法高度纯熟,成为“唐窑”瓷器 的 。▲转心瓶在全部部件烧造成功后组合而成此法为唐英设计并主导烧成,据清文件记载,乾隆七年、八年(、),唐英进呈他和助手老格精心研制的「玲珑交泰瓶」、「冬青玲珑夹萱花瓶」及「冬青有座旋转靶碗」,此些作品代表了乾隆上位初期,唐英所烧造贡御,表现出夹层、镂空、转心、交泰等高难度技术御瓷的伊始。在写给皇帝的奏折中,因担心新品不合乾隆帝心意,唐英诚惶诚恐地说明:「其新拟各种系奴才愚昧之见,自行拟造,恐未合式,且工料不无过费,故未敢多造。」因其精雅玲珑,弘历自此规定此式瓶于年节时成对烧造进呈。原为试新之作,却因此误打误撞成就了此类器之罕见,烧造本不多,历经数百年流传至今则更显难能可贵。此种工艺相比普通琢器成本高,难度大,故唐英在《制造瓷器则例章程册》中记载道:「各种琢器,每尺镂雕工饭银四分九厘」,「雕镂玲珑一项,如外面玲珑内夹宣花胆瓶是也,透漏里层与一切雕镂者有间。」此项镂雕技艺较之普通的玲珑要难,故唐英在《制造瓷器则例章程册》中将其制价银定为每尺八分。文献记有乾隆七年、八年、十一年、十二年、十八年及二十二年,御窑厂曾经先后烧造数件可以旋转的瓷瓶及瓷碗。乾隆七年、八年唐英进呈新样夹层玲珑、交泰等瓷器呈览,乾隆皇帝仅御批「览」字。乾隆皇帝亦少见对陶工的奖赏,对于次品,甚至于责备唐英的督导,并罚年俸赔偿。由于求好心切,要求自然严格。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乾隆时画珐琅及洋彩瓷器,多属于乾隆早期六至十年间于内廷或景德镇烧制。

尺寸相若之乾隆镂空大器,尚可参考酱釉地粉彩镂空瓜果六角套瓶,售于香港苏富比年5月2日,编号,原与放山居旧藏瓶成对,后者曾先后入Loch及Margadale勋爵宝蓄,售于香港苏富比年5月18日,编号,后入台北鸿禧美术馆。酱釉地粉彩对瓶,饰与本瓶相类之镂空开光,唯内缀缠枝果纹,间饰灵芝,隙间可窥内瓶青花;对瓶底署六字青花篆款。

往时在清宫陈设的珍贵珐琅彩、洋彩御瓷,一直深锁禁苑,直至民国十九年()故宫博物院成立,才 次给予公开展示,人们才有机会领略到如此巧夺天工之物。民国许之衡先生所著《饮流斋说瓷》中道:瓶之腹际玲珑剔透,两面洞见而瓶内更有一瓶兼能转动,似美术雕刻之象牙球者然。若是者,名曰转心乃内府珍赏殊品也。陶雅名为套环转动之瓶。颇嫌名称烦,古物保存所则标其名曰转心今从之。

清宫旧藏多数镂空旋转瓶,外壁均以满绘纹饰表现,尤其接合处多以金彩或其他纹饰以掩盖其接痕。「玲珑旋转瓶」除取悦帝王转动观赏之外,亦有作为花器使用。乾隆二十三年、二十六年《活计档》纪录有:「干清宫内弘德殿奉三无私殿,陈设旋转瓶并插饰牙花」;「厂官釉洋磁旋转瓶一件、汝釉洋磁旋转瓶一件、洋磁五彩瓶大小二件,将无座之瓶配木座,俱各瓶内配花」乾隆二十八年正月又见「洋彩磁旋转瓶二件传旨配牙花」;四月二十九日「洋彩磁瓶二件配得牙花持进随节活呈进」等配插象牙花的具体事实。突显了珍贵的瓷胎洋彩转心瓶,在宫中不同一般的陈设配置与帝王的青睐。

纵观此瓶,为市场多年来仅见的转心瓶完整器。其余仅见香港佳士得年售出一例清乾隆粉彩松绿地镂空山水四方螭耳香熏成对,应为转心瓶之外套瓶,憾内胆遗失。另一例见上述「清乾隆外粉青酱釉地描地金银莲纹粉彩镂空瓶」售于香港苏富比年春季拍卖,现为北京首都博物馆馆藏。近年亦有「清乾隆外粉青釉浮雕芭蕉叶镂空缠枝花卉纹内青花六方套瓶」初为香港苏富比年春季拍卖呈现,后为北美十面灵璧山居雅蓄,余例未见,更证本品存世尤为珍罕,传世稀有。

转心瓶为乾隆时期宫廷生活极尽繁荣下的产物。属于清代乾隆盛世创制的一种瓶式。是乾隆帝本人意旨下御窑厂监督唐英,殚精竭虑下创意精研之作。在一个镂雕外瓶内,套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上绘各种纹样。「内胆」上部外露,藏于外瓶内,胆上有装饰绘画,有四季景物、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等。内胆活动时,通过「外瓶」的镂孔,可观不同画面,犹如走马灯般。转瓶的制作难度极大,需把外瓶底部制成鸡心状钮,内胆底心做成鸡心状凹槽,钮、槽 吻合。「颈瓶」与镂空外套瓶在肩部的榫卯结构精巧,简洁且恰巧紧贴颈、肩咬合,并尤为适于旋转把玩。烧造方面,考虑外瓶和内瓶的干燥率,以及烧成后的收缩率,稍有不慎,便可造成钮、槽不吻合,便是前功尽弃。故乾隆御窑制作转瓶的代价十分巨大,往往是「百里挑一」。转心瓶仅 宫廷,取悦帝王之用。无怪乎许之衡在其名作《饮流斋说瓷》中记载,「瓶之腹玲珑剔透,瓶内更有一瓶兼能转动,若是者,名曰转心,乃内府珍赏殊品也。」

▲内胆中通景绘制十二只喜鹊此转心瓶由上下两部分组成,其中配以内胆;外壁通体以洋彩绘制纹饰。转心瓶上部为口颈部,撇口,束颈,下外撇;口沿、颈部正中弦纹、及颈足处皆有加金,口沿下绘如意云一周,颈外饰以胭脂红料彩绘卷草纹为地,洋彩缠枝宝相花,两侧贴塑魑龙耳,雕琢细腻生动,施褐彩为地,上描金勾勒。转心瓶中部通体绘饰*地洋彩缠枝西番莲花,中部饰四幅圆形开光褐彩加金镂雕团螭纹,施彩敷色妍丽华美。内胆中通景绘制十二只喜鹊,喜鹊象征「喜事临门」,因自古用十二时辰计时,喜鹊十二只则寓「时时报喜」,一年有十二月,亦可称「月月报喜」。所绘喜鹊身姿各异,飞鸣、行、止各自期间。六只在地,六只在树上及天空,亦有代表「欢天喜地」之寓意。除喜鹊之外,纹饰中尚有青松、佛手、灵芝,表祝寿延年,福寿吉祥之意。圈足外撇,以胭脂红料轧道纹为地,洋彩缠枝宝相花,近底以松石绿釉为地绘蓝料彩回纹一周。器底满施松石绿釉,中央以矾红书「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识。本品集洋*、果绿、矾红、金彩,松石绿釉、胭脂红料彩、蓝料彩、镂雕,转心等多种工艺,画面繁复而不杂乱,弥漫着花香鸟语,又透露出皇室的威仪,可谓巧夺天工,美艳非常。该瓶制作于清王朝最为鼎盛的乾隆时期,极尽奢华、叹为观止,充分体现了乾隆时期官窑洋彩瓷器制作工艺的 成就。▲本品原为成对存世本品原为成对存世,最初可追溯至法国Maurin博士旧藏,后于年3月法国巴黎Tajan公司首次公开拍售,藏家宝蓄近10年,后由纽约佳士得,年3月拍卖,再次出现于公众视野,此时仍是成对传世。直至年6月,此对其中单只亮相香港佳士得春季拍卖,后由上海龙美术馆纳入雅蓄。本品为成对中另一例传世,近23年后再次于市场中出现,且是在大陆市场首次呈现。

喜鹊吉祥文化渊源悠久,先秦时,人们以为天、地、人是统一整体,「天人合一」,万物有灵。人们认为常见的鹊鸟能传达未知的消息,把鹊附会成报喜鸟,称之为喜鹊。周代师旷所著的《禽经》中说:「灵鹊兆喜」。清代陈世熙在《开元天宝遗事》亦云:「时人之家,闻鹊声,皆为喜兆,故谓灵鹊报喜。」灵鹊报喜,兆示吉祥,欢喜。同时,刚正不阿之「梅」花谐。

明宣德青花云龙纹十棱葵瓣式洗

估价待询宣德之贵,今与汝敌明代宣德皇帝朱瞻基治国有方,「吏称其职,*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史称仁宣之治。他还深谙艺术,在诗、书、画及游艺等方面都具有很高造诣,以致彼时雕漆、范金、织绣、制墨、埏埴等诸类宫廷工艺品皆成就斐然。这一时期的瓷器烧造,「以诸匠之精艺者为之」,且有品秩较高的内官赴厂监造,成品亦经过严格筛选,次品废品皆被「分类摧毁,单独埋藏」,可见宣宗对其颇为重视,御制瓷器自是品格超群。宣德御窑瓷器,尤以青花「开一代未有之奇」,以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润泽的釉色、丰富多样的纹饰而闻名于世。青花器发色庄重舒雅,色调深沉雅静,自然天成,幽菁瑰丽,为明代青花瓷器之冠。明王士性《广志绎》中载:「本朝,以宣(宣德)、成(成化)二窑为佳,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明张应文《清秘藏》对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也赞誉有加:「我朝宣庙窑器,质料细厚,隐隐橘皮纹起,冰裂鳝血纹者,几与官、汝窑敌。即暗花者,红花者,青花者,皆发古未有,为一代绝品。」清人朱琰《陶说》更直言:「故论青花,以宣窑为最。」

本品造型精巧别致,端庄秀雅,呈葵瓣花口十棱式,浅壁,器口起伏有致,至底微敛,底心微凸,尽显曲线变化之佳妙。考其形制当为印模而成,凡印器入窑遇火容易疵裂变形,完好者百中不得一二。若如本品此般纤薄,却毫无变形之不足,殊为珍稀。其胎体细腻洁白,釉质莹润亮青,青花自然晕散,为明代宣德时期的青花标准器之一。内底心青花双圈内绘一五爪降龙穿梭于祥云之间,龙首威武昂扬,须发长而向上飘起,龙身舒展修长,雄姿遒劲,矫健勇猛,气夺千里,灵动活现中不乏威严。外壁十组菱花形开光,每一开光内均绘有一团龙,升龙与降龙相间,游龙矫健飞跃,威势凌人,规整中富于变化,整体组合主次统一,相得益彰。纹饰采用小笔渲染填色,笔触细腻,精巧有神,淡描勾线与渲染相结合,勾画婉转流畅,画法布局既灵活多变又有较强的规律性,使得龙纹造型层次丰富,精细典雅,凸显宫廷龙纹的震慑之感,可谓旷世隽品,极负盛名。

此洗妙作十瓣花式,花瓣边沿于中微敛,颇似蜀葵,故常名葵式洗。蜀葵,战汉之际编纂的《尔雅》名其曰「菺,戎葵」,晋代出现「蜀葵」之名。她是唐代诗人岑参笔下的年少光阴:「人生不得长少年,莫惜床头沽酒钱。请君有钱向酒家,君不见,蜀葵花」;是宋人陆游笔下的心心相印:「翩翩蝴蝶成双过,两两蜀葵相背开」;是明人张翰笔下的赤诚忠心:「蜀葵花草干高挺,而花舒向日……丹心则一,故恒比于忠赤」;亦是清人钱宛鸾笔下的一笑百媚生:「织云制粉,裁霞剪彩,倚醉嫁熏风……傲杀杜鹃,不输芍药,蜀地笑芙蓉。」宋人将其入画而有《蜀葵图》(现藏上海博物馆)、《百花图卷》(现藏吉林省博物馆);明画如《蜀葵纨页》(现藏故宫博物馆)用色更丰,愈显蜀葵色之鲜妍、形之婀娜。

宋人取其形入瓷,得葵瓣盘、葵口碗、葵瓣洗等器。官窑、哥窑等时有烧制葵瓣洗之形,或开六棱、八棱、十棱,多者甚至有十二棱。已知宋器十棱洗散见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牛津大学艾希莫林博物馆、克里夫兰美术馆等处,拍卖市场上偶有得见。器底均施满釉,裹足支钉烧造,秀雅考究;直径以12厘米左右为多,偶有逾20厘米者。盈手而握,尤若蜀葵半绽未放,凝润温雅。

▲明宣德青花云龙葵瓣式洗|故宫博物院藏

明永乐时期复烧十棱洗,见甜白及青花两种。景德镇永乐地层曾出土甜白釉十棱洗残片,见《景德镇出土明初官窑瓷器》,台北,年,页-,编号。首都博物馆珍藏一永乐青花十棱洗,洗内绘龙纹,外壁饰团龙,尺寸最小,直径仅15.7厘米,见《首都博物馆藏瓷器选》,文物出版社,北京,年,页30、,编号。另一例见克利夫兰美术馆馆藏,于首都博物馆装饰相类之外,外底亦绘团龙,直径18厘米,著录于《赛福润丝与格蕾塔?米礼肯伉俪收藏图录》,克利夫兰美术馆,1年,编号27,彩图2。第三例于佳士得香港年4月26日上拍,拍品(直径18.3厘米)。

宣德时期承继了这一制式,惟足内不再绘五爪飞龙,代之以宣德六字款。景德镇出土复原器,见《景德镇出土明宣德官窑瓷器》,鸿禧美术馆,台北,年,图录编号19-1。台北故宫藏有数件,直径可分为15.7-15.8厘米、18厘米及20厘米左右三类。年出版的《故宫瓷器录第二辑明(甲)》(下编)著录其中两件,口沿皆有金属扣。苏富比香港年10月27日上拍一例,编号35(直径18.5厘米)。另有一件上拍于翰海拍卖,年6月30日,编号,尺寸较大,直径达21厘米,虽口冲有崩,仍以万元高价成交,后依次上拍于佳士得香港,年5月27日,拍品编号,及保利北京,年12月5日,编号,成交价2,万。

此件拍品外壁龙纹框饰菱花形开光,为宣德创新之处。花口、圆底加之菱花开光,方圆之间妙藏变换,巧思独运。凭借其独特精巧的造型与精细典雅的纹饰,备受各大博物馆及私人收藏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iwujk.com/afhpz/3331.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35881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