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九十年代,由于我国流行音乐的迅速发展,“西北风”受到欧美流行音乐和港台歌曲的严重冲击,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到了本世纪初期,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影响下,寻求创新的一些流行音乐人又把视线转向了我国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经典民族歌曲,他们运用了欧美韩日音乐元素,进行重新包装,形成了一股民歌新唱的热潮。如韦唯的《小河淌水》,刀郎的《草原之夜》,刘欢的《怀念战友》,孙楠的《万泉河水清又清》等,这种流行风格的新民歌一进人流行歌坛,立刻就受到广大青年朋友的喜爱。
除独唱形式外,以组合形式的民歌新唱也已出现,如广州乐团的男中音歌唱家吴哲铭与两名女生的“梦之旅”组合,他们演绎了许多国内外的经典民歌,风格清新,舒缓,给人们带来梦呓般的宁静,甜美舒畅的感觉。不但声乐,而且器乐也出现了民乐新奏,如女子十二乐坊,她们都是毕业于国家的专业院校,具有良好的舞台形象和扎实的专业技术,加上唯美的服饰和动感的舞台动作,并打破了传统的演奏方式,边奏边唱。
做为一种新生事物这么被观众接受,应该会有其真实的缘由。首先,我们传统的民歌或创作民歌,目前听来绝大多数是一个声音,尤其是唱法和配器上,大同小异,雷同居多,如女声几乎都是“金”派,不能满足人们的多样性欣赏需要。我们传统的民族唱法演绎的许多作品,音域较宽,技巧较高。例如当红的王宏伟,刘和刚等歌唱家,他们的作品《西部放歌》《父亲》《儿行千里》等都是新时代的文艺精品,让普通老百姓演唱有相当的技术难度,所以听来好听,但想唱则只能望而却步,所以就失去了传唱性,也就很难流行。
为什么会忽视传唱性和多样性?有以下几种原因: ,歌唱家具有较好的演唱技术,宽广的音域,希望在演唱中能更好地展现自身的演唱功底。而作品的作者为满足歌唱家的欲望,就量“声”定做,增加了歌曲的表现难度,无形中忽略了老百姓的传唱性。第二,许多歌手为了盲目跟风,为了参加大奖赛能获好的成绩,就提高作品的音域,一旦某个歌手唱高音能获高分,许多歌手也就跟着蜂拥而上,泛滥成灾。其中有些作品可能都是出自同一有名的作者,曲风单一,配器更是千篇一律,于是出现多人一面的状态。第三,以前的经典作品都是经过作者到各个地方进行采风,不断地体验生活及反复推敲才诞生的,现在的很多作品都是在电脑前一气呵成,作品机械化成分多,缺乏人性化,所以难以深入人心,打动听众。在网络高速发达的今天,抄袭现象不时出现,不少人会有这样的感觉,很多所谓的新歌似曾相识,听到上一句就可以知道下一句的旋律,歌曲怎么会有自己的特性呢?当然,这也对我们广大演唱者和创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写作作品演唱作品时要作到声情并茂,要把握好歌曲独特的艺术性及传唱性的平衡,这才是歌曲长久流传的关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