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被外部给予很多美誉的推理小说,然而真翻开这本小说,开头部分的慢节奏着实挺考验读者的耐性。一方面这本书里的案中案的案情需要模仿阿加莎的英国乡村推理小说的写法,另一方面案中案的结构注定开篇需要铺下大量的辅助细节。然而经过了最开始的考验后,这本书的魅力便能显示出来。阿加莎的推理小说直到现在依然有无穷的魅力,一方面很多推理小说的情节甚至是布局都是开山之作,后期的很多小说都借鉴过相关的情节和故事设置;另一方面故事背景的英国乡村或者英国绅士所带来的缓缓推进的氛围与推理小说弦弦相扣的紧张感形成了强烈的张力和对比。本书中的案中案的案情便有此感觉。普通英国乡间,女人和男人相继死亡,两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加上两人之间在地位、财富上有所对比,让两人的死亡染上了一层疑云。从女人死亡时只引发了周遭人的嗡嗡如蚊子般的议论,到男人死亡时被警方甚至被侦探盯上时摆明了的怀疑。有这样的悬疑内容还不够,还加入了各种不同的嫌疑犯,杀人动机也从财富、爱情、家庭等诸多角度铺开,让读者一下十分迷茫究竟应该将嫌疑人安在谁身上。这种迷茫也是很正常的,毕竟案中案的构造,说明乡村案件的答案探秘不会那么早。在书中这个故事是被内置于小说的小说中,类似梦中梦的感觉,梦醒来了,当时的梦中梦自然就呵呵没有结果了。书中的小说家突然死亡了,写出来的案中案乡村推理小说一来找不到手稿无法看到结果,二来作者死了更加不知道作者原本的思路如何。于是就来到了第二层,即便小说家究竟是被谁杀死的,这就开始有意思了,浮出水面的嫌疑人和书中的嫌疑人基本开始一一对应,彷佛书中应该是谁杀死了男人,这局面下就是谁杀死了小说家。其实这里有点牵强,将案中案的两个案件之间的嫌疑人一一对应的是女编辑,也是女编辑一直在追寻小说家死亡的真相,毕竟面临人生重要选择究竟是回家做职业妇女还是继续职场女精英的女编辑,在原本打算的收山之书时面临小说家死亡且没有手稿的局面,着实挺让人不能释怀。接着追寻小说家死亡真相的女编辑开始进入了新的节奏缓慢的过程,这时候的文字也开始各种描写收集证据且过程受到挫折的情形,这些可能都是提供的线索,和文章开头有了一一对应的关系。加上女编辑一直觉得小说家笔下的英国乡村故事和真实发生在小说家身上的事故一定有关联性,始终犹豫徘徊在小说家死亡情景中很大程度上的自杀证据中,搅和得读者头脑发晕。或许这就是作者的本意,没打算让一切清晰明了,而是在读者探寻真相的过程中设置障碍增加乐趣。既然是推理小说自然就必须解密出结果,节奏继而转向了紧张推进的正规,小说家内心对推理小说的鄙视和对严肃小说的向往,便是揭开两个案中案的真实原因。在英国乡村故事中,真凶并没有这么多疑云设置,更多就是同一个问题的反复掩盖,根据情节放出来的诸多烟幕弹只是烟幕弹而已。在小说家被害案中,真凶是女编辑的上司,杀人动机就是因为小说家不愿意配合继续写推理小说转而要写严肃小说,甚至在最后这本书中讽刺购买其推理小说的读者。作为小说中的一种,推理小说一直被认为是消遣类的小说,不能登大雅之堂,要成为优秀的小说家必须有严肃小说或者严肃文学作品。有时候也很迷茫,究竟什么样的小说才算是严肃文学作品呢?小说不就是用各种情节吸引读者去阅读,继而在小说构建的体系中产生各种人生感悟,既然如此,推理小说为何就不能让人产生感悟呢?难道因为过于沉迷推理小说的紧张气氛,就会忘记悲春伤秋?稍稍在快节奏中加入一些慢节奏的引导,不也能让读者产生各种感悟呢?喜欢阿加莎风格推理小说的,这本书可以收入阅读计划中,读起来很有代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