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年间的这种创制,竟影响彩瓷百年21

斗彩又称逗彩,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绘相结合的一类瓷器装饰工艺。其制作方法,是在胎体上先用青花钴料,勾勒出基本纹饰轮廓,罩透明釉后入窑烧制。开窑后于釉上填画各种材料完成整体图案,再次入窑低温焙烧而成。斗彩是在青花彩瓷技术完备的基础上发展出的一种新的装饰手段,同时吸收了青花秀丽清逸,以及五彩绚丽华贵的特点,又别开生面,自成一派。

斗彩瓷器创于明代宣德年间而成熟于成化之时,但明代尚不以斗彩称之,多以“窑彩”以及“青花间装五色”为名。《博物要览》中记载:“成窑上品,无过五彩葡萄撇口扁肚靶杯……成窑五彩用色浅淡颇有画意。”《敝帚轩

“斗彩”之名,初见于雍正、乾隆年间,《南窑笔记》书中记载:“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先于胚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填者,青料双钩花鸟人物之类于胚胎,成后复入彩炉填入五色,名曰填彩。其五彩则素瓷纯用材料画填出者是也。”由于各类呈色剂所需的窑内气氛不同,所以需要对窑温的精准把控,而康雍之际这一技术日臻成熟,使得多色得以完美呈现于一器之上,于是斗彩瓷器迎来又一高峰。不仅色彩品类众多,且色与色之间组合搭配得当,变化万千,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其中尤以康熙年间斗彩最为精巧,在继承传统工艺基础上又进行了新的创造。在色彩上,康熙斗彩改进传统工艺,通过用洋红取代矾红,使红色更为艳丽,同时还发明斗彩加暗花、洒蓝地斗彩、*的斗彩等装饰手法,更为鲜艳明快。

由于康熙传世量不多,因此品相良好者尤为难得。本次秋拍即为各位呈上康熙时期斗彩喜鹊登梅盘一对,供君考量。

LOT康熙斗彩喜鹊登梅盘一对

D:15.5cm

本品胎体洁白细腻,釉质匀称饱满,为青瓷之上品。盘心绘喜鹊登梅之图案,画面下部以修竹窠石点缀,其上为一梅树,虬干盘曲之上,点点红梅缀于枝头。一鹊立于其上,作探首翘尾状,上部有一飞鹊,俯首回顾,两两相望,活灵活现,别具生趣。兼以淡青作烟云点缀,颇有清丽典雅之态。敷彩亦清逸温婉,白地青花,衬以红绿二彩,清丽而不失华贵,浓艳而不落俗套。

旧时民间有鹊能报喜之说,故名喜鹊。春秋《禽经》云:“灵鹊兆喜。”五代《开元天宝遗事》:“时人之家,闻鹊声皆以为喜兆,故谓喜鹊报喜。”宋代彭乘《墨客挥犀》载:“北人喜鸦声而恶鹊声,南人喜鹊声而恶鸦声。鸦声吉凶不常,鹊声吉多而凶少。故俗呼喜鹊,古所谓乾鹊是也。”牛郎织女传说中,喜鹊还为牛郎织女相会搭桥,因此又有“鹊桥相会”之说。

而喜鹊与梅枝之组合,又因与“喜上眉梢”之谐音,作为吉祥图案独得喜爱,明清缂丝多见这一题材,齐白石、徐悲鸿均也绘过这一题材作品。以此为成对瓷器主题装饰,喜事成双,更富寓意。

外壁亦绘疏竹红梅,面面俱到,工艺精湛。盘底有三行直书“大清康熙年制”楷款,结字工致整饬,章法舒朗,外有双圈,康熙风格明显。

康熙斗彩正直复兴时期,器型较明代更为多变,呈色技术也更为精湛,具有普遍较高的制作水平,是收藏鉴赏之佳品。尤其此品,用吉祥图案制作成对之器,在精妙工艺和装饰之间,寓以美好愿望,更为佳器。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iwujk.com/afhhy/6080.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35881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