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七夕传统文化,寄寓人间美好

白癜风的发病原因 http://pf.39.net/bdfyy/bdfzg/161014/4992915.html

《红楼梦》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风情展现十分重视,“七夕”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贯穿在作品的人物形象与故事细节里,“金陵十二钗”巧姐就是明显例子,所占篇幅虽不多,份量却很重,寄寓了希望和 美好祝愿。

一、乞巧节出生的巧姐象征寄托

贾琏和王熙凤的女儿出场时还未取名,被唤作大姐儿,是贾赦长孙女、贾母的重孙女,和贾*长孙贾兰是堂兄妹。

大姐儿生于“七月七”乞巧节当天,出现的时候总是生病,不是着凉了就是出痘,但痘疹相对于令人恐惧的“天花”还是比较容易治愈可以平安,所以大夫说姐儿发热是“见喜”,除了吃药凤姐还命人打扫房屋,供奉“痘疹娘娘”。

直到第42回,刘姥姥再进大观园,恰巧大姐儿生病,王熙凤就想借刘姥姥长寿和乡下人贫苦经历见多识广给女儿起名,刘姥姥一问得知是七月初七日生的,就用‘以*攻*,以火攻火’的法子为她取名“巧姐”,说“遇难成祥,逢凶化吉”。

巧姐的命运轨迹和结局是比较清晰的: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判词:“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村妇,巧得遇恩人。”

贾府被抄,巧姐被“狠舅奸兄”卖入妓院,幸亏得刘姥姥仗义相救,并嫁与板儿在乡村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

这正应了元春省亲时所说的一句话:“田舍之家,虀盐布帛,得遂天伦之乐。”虽然巧姐从高贵的史侯小姐变成村妇尚属入主“薄命司”,但已经是“十二金钗”中 的结局,寄予了作者曹雪芹对“乞巧节”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对后辈的美好祝愿。

二、《乞巧》戏曲伏笔元春结局

第18回元春省亲点了四出戏曲为:《豪宴》、《乞巧》、《仙缘》、《离*》。从曲目就令人惊心动魄,《乞巧》出自《长生殿》第22折《密誓》,讲述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七夕盟誓,感动了天上的牛郎织女。正值得宠的元妃,与皇上亦拥有夫妻情份,可是也伏笔了为*治“殉葬”的悲惨结局。

三、“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湘云结局

第31回“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双星”民间多指“文曲星、武曲星”,因麒麟为吉祥物,所以有“文武双全“的寓意,伏笔湘云嫁得如意郎君,湘云新婚应该是比较甜蜜的。

“双星”民间也指“牛郎星、织女星”,七夕正是源自牛郎织女的传说。据专家考证,曹雪芹完整版的《红楼梦》为-回,有曹雪芹朋友看完后留下了不少诗作提及结局,八十回后,黛玉病逝、钗玉结婚、贾府抄家、宝玉受狱、宝钗贫病死亡、宝玉遇到寡妇湘云结为夫妇,过着饥寒交迫的贫贱夫妻生活。“伏双星”就是伏笔宝玉与湘云 过着牛郎织女般的平民生活,与高鹗续写结局很不一样。

当然这个结局有直接将宝玉原型,即曹雪芹的生活状态代入之嫌,艺术作品毕竟应高于生活。而“宝玉出家”的 结局应比较符合前八十回的伏笔。

四、与丈夫阴阳两隔的薛姨妈生存信仰

第40回薛姨妈行酒令,鸳鸯说:“当中‘二五’是杂七。”薛姨妈说:“织女牛郎会七夕。”薛姨妈丈夫已逝,官商生意一落千丈,她带着一双儿女投奔贾府而来,还以冠冕堂皇的理由赖在贾府数年不走,不仅薛蟠成了亲,召来的侄儿薛蝌也成了亲,还是不走,不达成宝钗与宝玉的“金玉良缘”坚决不走。

薛姨妈与丈夫阴阳两隔,“七夕”的悲伤情调在她身上没有任何影响,还大大方方地行酒令图乐,充分说明这个妇女形象的心理素质确实高,老谋深算、坚强豁达地生存,以宝钗的归宿作为她的生活导航。

五、“五美吟”七夕怀古的黛玉哀思

第64回“幽淑女悲题五美吟”,“宝玉细想到,大约必是七月,因为瓜果之节,大家都上秋祭的坟,林妹妹有感于心,所以在私室自己奠祭。”

七月有中元节,是指“春秋二祭”中的“秋祭”,民间有祭祖的习俗,黛玉在潇湘馆祭奠去世的父母,所以宝玉不便去打扰,先绕道别处。

“水果节”指七夕“乞巧节”,民间会于七巧节摆上水果、点心、秧苗等祭品,尤其是未婚女子会向“七姐”祈福,祈愿拥有一双巧手、遇见心仪的对象、有情人终成眷属,并希望拥有女红持家的本领。

黛玉在七夕祭谁呢?她设了瓜果供品,作了西施、虞姬、昭君、绿珠和红拂“五美吟”祭奠,怀古寄情,抒发对古代美女哀思,感怀身世,真是有别于常人的才女过节方式。

就在纪念七夕传统节日之际,宝玉及时地来到黛玉身边,这对小情人也足够让同样来到潇湘馆的宝钗羡慕了。

六、“徒悬七夕之针”的巧女晴雯

第78回,宝玉撰《芙蓉女儿诔》祭奠晴雯,有一联曰:“楼空鳷鹊,徒悬七夕之针;带断鸳鸯,谁续五丝之缕?”不仅提到七夕,还提到了鹊和针。鹊指七夕搭鹊桥的喜鹊,织女精于女红,针指女红工具,古时女子有七夕穿针乞巧的习俗。

要数女红巧手,非晴雯莫属。宝玉的孔雀裘破了个洞,找遍全京城师傅无人敢接这个活,只有晴雯抱病仍能修补到“天衣无缝”。

七夕“乞巧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楼,人俱习之”,这是古代文献中最早关于乞巧的记载。显然晴雯得到“织女”眷顾,拥有高超的精堪女红技能,这是多少年轻女子梦寐以求的愿望,令人无比怜惜的巧工能匠。

《红楼梦》关于七夕的文化内涵,贯穿融合在人物形象与故事细节里,从少女、才女、巧女到少妇、贵妇、老妇,悲喜忧伤,各显精彩,女性的劳动智慧与才华横溢集于一体,并寄予了对“七夕”这个中国情人节最美好的祝愿。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按:原创作品,欢迎点评)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iwujk.com/afhhy/4326.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35881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