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写春联、贴春联更是新春佳节时的重要仪式。自1月20日“四海迎春天下一家——全球共写新春联”活动启动以来,光明日报收到了近万副春联作品、30多个国家发来的春联视频,并向“国家英雄”和有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送去了春联祝福。这些字斟句酌、铿锵凝练的文字,温馨美满、欢乐祥和的画面,满怀期待、饱含深情的祝愿,不仅闪耀着中华 传统文化的智慧光芒,展示着中国人关于“年”的文化记忆,也让我们透过纸墨触摸到百姓心中家与国的情感力量,读懂了彼此相通的精神世界。
古调新曲,在春联中唱响时代旋律
“‘春作上联,福作下联,小康日子红如火;*添瑞气,国添牛气,大有年儿喜满堂’。用‘小康’对‘大有’,以‘子’对‘儿’,这位作者一看就是有功底。”在新春联征集作品的评审现场,一副春联引发了评委们的讨论。
“在这些春联作品中,有飞扬的文采,更有深厚的内涵,我们看到了很多内容反映当下生活、含义积极向上的 作品,它们折射出的是这个时代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是当下人们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热情。” 楹联艺术家叶子彤把评审的过程当作一次反复咀嚼文字、品味时代的文化体验。
此次活动征集到的近万份春联作品总字数超过18万字,经过“关键词”分析,“春”“小康”“扶贫”“百年”“抗疫”等词语在词频图谱中脱颖而出。这些春联里的高频词语不仅标注出这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把“家与国”紧紧地凝结在了短短的两行字中。正是因为不断被赋予着新的时代精神,春联这种古老的表达方式始终保持着特有的魅力。
“春联的 要素是‘春’,不少作品中都有梅花、喜鹊、燕子等春天的意象,但这只是‘小春’;另一个重要的意象是‘祖国的春天’,由脱贫致富、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等国家发展新成就组成,这才是‘大春’。它们共同构成一种欣欣向荣、喜气洋洋的氛围。”中国楹联学会名誉会长蒋有泉很欣赏本次活动的一等奖春联作品:初心给力,贫困清零春喝彩;民意加油,幸福翻倍梦开花。“兼有新春的喜庆意象和国家的时代画像。”
江西作家凌非是此次春联活动的热心参与者,陆陆续续创作了五十多副春联作品。“春联不仅可以表达个人情怀,为新年带来美好寓意祝福,在其中也能看到百姓心中的中国。”他的作品“百载铭心,麟笔欣书中国卷;全民筑梦,牛铃喜唱小康歌”在活动中获得了三等奖。“去年我们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也将迎来中国共产*成立周年。在辞旧迎新之际,我觉得这些大事应该写在春联里。”
“他乡守岁,幸福何方不增岁;就地过年,平安在哪都是年。”大年初二光明日报头版刊发出中国书协名誉主席、美术评论家沈鹏先生书写的春联,这副春联由河北承德的张杰华创作,网友觉得“很应景,把话说到了心坎儿里”。疫情尚未完全消散,就地过年成为不少人辛丑牛年春节的选择,张杰华创作这副春联时,想到了在北京工作的弟弟,“希望留京的弟弟和更多就地过年的人能调整好思乡的心情,珍惜当下的生活,在新的一年平安幸福”。
“屏”上春联,云端传播吸引年轻人
“仁心载满世间福;妙手携来天下春。”“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陈薇院士欣喜地收到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书写的春联,当即留影说,“这是一份特别的春节礼物”。收到照片的孙晓云也颇为激动,“很高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致敬国家英雄。”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南京;一位是生物安全领域的“女将*”,一位是书法协会的新任“ ”,两人虽未见面,却因为光明日报的“我为国家英雄写春联”这个活动产生了连接,两个领域的知识分子跨界交流、心领神会。
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少了面对面的交流,但通过屏与屏的传递,依然实现了心与心的沟通。征春联、写春联、送春联、播春联、藏春联的全流程闭环活动,深度连接了光明日报的读者网友;线上征集、直播互动、“云”拜年、“云”红包等全媒体传播形式,让辛丑牛年的年味儿洋溢在云端,为传统文化增加了全新的“打开方式”。
2月4日小年夜大型互动直播是此次“全球共写新春联”活动的一大亮点,千万网友与民俗专家、楹联专家、外国嘉宾等一起话年俗、对春联、唠家常,连线江西景德镇、山东曲阜、福建福州、深圳华侨城体会各地年味儿,海外友人、华人华侨也通过视频等形式献上新春祝福。不少年轻网友说,“长知识了,没有想到两条薄薄的红联中,竟牵出厚厚的文化底蕴和浓浓的思乡情结”。
“门楣上的家国,梁柱间的文脉。”直播互动中,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杨利慧说,春联是中国家庭的共同记忆,几乎每个人都能说出自己与春联的故事,“记得小时候,父亲会写春联,往往是自家的春联写好了,再为左邻右舍写一些,让我们送去,现在我又教自己的孩子写春联,一代代在熏陶、传承。”
在抖音晒春联,在微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