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月肖
理解课文内容,似乎是中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那么,低年级,需要理解课文内容吗?
当然是需要的。
别的不说,就拿背诵课文来说,理解了再背和没有理解去背,效果是 不一样的吧?
理解了再背,是事半功倍,没有理解去背呢?大概率是事倍功半!
所以,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孩子,上完课了,课文就能背了,有的孩子呢,课后读了一次又一次,还是背不好。根本原因,不是他没有花时间,而是,他并不理解他要背的内容,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死记硬背。那,能不能做到,上完课就背出课文呢?当然可以。
不看别人,看老师就可以了。
绝大部分老师,特别是像我这样的中年老师,记忆力这一块,大概率是比不上孩子们的。
那,为什么记忆力不如孩子们的老师,能在上完课后背出课文?
我总结了一下,大概是因为,绝大部分老师对课文的理解,跟孩子们相比,更细致,更深入一些。
那么,大胆地推测一下,一个孩子,如果能像老师一样预习、讲课,大概率,在讲完课之后,他也能流利地把课文背出来。语文如此,数学、英语,大概也是如此。有的人懂得这个奥秘,所以,有的学校、老师、家长,会让孩子,试着讲题、讲课。能讲出来,甚至讲好,大概说明,一定程度上,他也已经理解了,也掌握了。
所以,我们说,老师是起示范作用的,这个示范,不仅仅指外在的言谈举止,更重要的是,示范学习中的、内在的习惯和方法。因此,我们也常常发现,一个班级里,言行举止、行为习惯最接近老师的那个孩子,大概率在老师任教的科目中,也是比较突出的。
反过来说,一个孩子,如果能学老师有八九分像,想不出类拔萃,都难。
那,低年级,怎么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呢?
我想,可以拿我们最近学完的《树和喜鹊》来举例。跟孩子们一样,我也是先预习,再上课。在预习的时候,我就发现,这篇课文很有特点。比如,课文的 段虽然只有一句话,却出现了三个“只有一个”。课文的第五段比较长,但是出现了两个“叽叽喳喳”。又比如,课文中有三个段落,都只有一句话。这些特点,有一个好处,就是孩子们能借助自己的阅读来发现,从而产生强烈的成就感。
可别小看成就感这个东西,有了这个东西,孩子们才能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所以,在课堂上,虽然我们会有难一点的、供挑战的内容,但更多的是,孩子们能凭借自己努力获取的知识点。
再回到课文,课文虽然简单,但是知识点并不少。比如,在课文第二段有两个“孤单”,如何理解孤单?怎么在理解的过程中,掌握联系上下文这个重要的方法?又比如,“邻居”这样的词语看似常见,但是,在故事中,喜鹊有了“邻居”,这种感觉如何传达?所以,这篇课文虽然有特点,但要讲好,讲得有效果,好像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好在,在讲这篇课文之前,我已经实践了两点,一点就是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这个方法在《小公鸡和小鸭子》中用得比较好。还有一点就是朗读,最近上的几堂课,孩子们的朗读,是有些改进的。当然,这些都只是跟我自己比较,相对而言。有了这些准备,我就开始上课了。在上到怎么理解“孤单”的时候,孩子们很自然地利用了 段中出现的“只有一个”,因为,读 段的时候,孩子们自己就找出了这个特点,而且,我有一次又一次让孩子们试着读出“只有一个”的感觉。理解完了,我就告诉孩子们,你们看,“孤单”这个词语出现在第二段,但是我们却可以利用 段出现的内容来理解它,这个方法就叫做联系上文,这个上文,就是前面出现的内容。如果是后面出现的内容呢,就叫联系下文,把他们合起来,就是联系上下文。
这么一说,孩子们就明白了,自己刚才借助前面的内容来理解后面这个词语的方法,就是联系上(下)文。
这个联系上下文,就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方法,看起来,是不是很简单?
学会了,当然简单,如果没学会,就是另外一种可能了。
所以,课堂上有没有听,听了多少,是真的很重要的。
再回到这篇课文。
这篇课文有一个点,其实是比较难理解的,或者说,就算理解了,也是浮于表面的。
不是孩子们不想理解,而是,确实缺少体验。
是什么呢,那就是树和喜鹊,后来,他们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课文中有两处描写。一个是早上,喜鹊们叽叽喳喳打招呼。这个,怎么理解呢?我们先是观察“叽、喳”这两个字,都是口字旁,说明跟口有关,跟声音有关。再来看打招呼,我们人怎么打招呼呢?我说你好,你也说你好。喜鹊,不会说话,它只会叽叽喳喳地叫。那,我们就来模仿喜鹊,用叽叽喳喳打招呼。我走到孩子们当中,带领孩子们开始表演。
我:叽叽喳喳。
孩子们:叽叽喳喳。
我又叫:叽叽喳喳。
孩子们又叫:叽叽喳喳。
我还叫:叽叽喳喳。
孩子们还叫:叽叽喳喳。
表演完,我问孩子们,感受到了什么?
孩子们说,觉得喜鹊们很高兴,很快乐,还很热闹。
我又问,为什么高兴,为什么快乐,为什么热闹?
孩子们说,因为树有了邻居,喜鹊也有了邻居,他们不再孤单了。
不仅如此,表演完,孩子们还告诉我,他们发现,“叽叽喳喳”也出现了两次。
那,为什么出现两次、三次?
原来,就是为了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生活的变化啊,就是为了引起我们的注意啊,就是为了强调啊。
看,一堂课下来,孩子们不仅要学会读课文,更要学着理解课文。
在理解的同时,就解锁了一种新的表达方法。
而表达,就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目的之一。
那,这些课堂上用到的方法,能不能用到预习当中,用到复习和背诵当中?
当然,可以。
学习的本质,大概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发现和解决的过程中,大概,就是理解。
从这一点上来说,语文如此,其他学科,大概也是如此。
当然,这些都是我的推断,到底是,还是不是,我说了,不算?!
本文较长,感谢您的耐心阅读,如果喜欢这篇文章,希望您能帮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