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优秀的下一代,是一个千百年非常困难,且让人很难想明白的事情。
《笠翁对韵》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从一个非常新奇的角度,为我们展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千百年总结出来的宝贝,几分钟的时间,您确定不来听听?
先说我们这一代的学习特点。
这个年代跟以前不一样了,谁都能读书,谁都要读书,谁都得读书。
书籍这个东西好啊!
以前的时候,读书就是读儒家经典,就是读四书五经。
诶,您知道四书五经都是哪些书吗,简单说一下?
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读书好,学到了知识,再去深入地读,那真是畅游在书海之中,仿佛是听到了莺歌燕语,心里美啊。
如果时间长了,那真是时时刻刻地警醒自己,又像吃到了山珍海味,回味无穷。
书上说:诗对礼,卦对爻(yáo),燕引对莺调(tiáo)。晨钟对暮鼓,野馔(zhuàn)对山肴。
诗和礼,就是《诗经》和《礼记》。
卦和爻,出自《周易》,人们说那是算卦的,其实他的伟大之处,更多的是玄妙的事物发展规律。
这些都是儒家经典,放到现在,更是代指各种有益的书籍。
好书读多了,那真是: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仿佛听到了莺歌燕语,心中自是喜不胜收。
燕引对莺调,说的就是燕语莺歌招人爱听。
引、调是引逗,招惹的意思。
读好书,人就会有所变化,会在潜移默化中优化着,规范着自己的行为,就像听到晨钟暮鼓般,时刻警醒着自己。
这里注意了,有人说晨钟暮鼓:
是寺庙中早晨撞钟,晚上敲鼓,用以提醒自己要做功课,警醒自己每个行为。
也对,也不对。
对的是确实有这一说法。
不对的是,在古代不只是这一说法,其实晨钟暮鼓最早是报时工具。
古代时候,不是家家有钟表,只能通过官方敲钟鼓告诉大家时间,不然您看一个城市之中,特别是古城之中,都会有钟楼鼓楼。
但是无论如何,这里的钟鼓,都不是乐器,而是一种生活中的标尺、规范。
有了标尺,有了规范,他不是起到限制的作用,反而是让人们更好的规范自己的行为,规范每个人的行为。
鼓楼
“规范”起到的作用是极好的,按规矩办事儿嘛,这就是秩序。
秩序的好处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咱们说效果吧,就像是吃到山珍海味一般,能让这个社会美到了心坎里。
野馔和山肴,是野味美食。
馔是上等食品。
肴是熟的鱼、肉。
现在吃野味是不允许的,但是在古代,形容美好的食物,却有一个成语“山珍海味”,您还知道哪些形容食物的成语,评论区聊聊呗。
说了这么多,其实都是我们这一代人知道了读书的好处,当然要传给下一代了。
如果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改不了,那就去实现它!
怎么做呢?
自然是从组建家庭开始,这样才能将孩子培养成猛虎一般的人才。
那便是:雉方乳,鹊始巢,猛虎对神獒。
雉是野鸡的意思。
雉方乳,鹊始巢说的是野鸡刚刚产卵,喜鹊刚刚筑巢。
这不就是家庭的伊始嘛!
这时候就着手考虑,培养出来的孩子才有可能成为猛虎一般的人物,神獒一样的人才。
有人说具体怎么办?
您不是刚刚经历过了嘛,他该经历的坎儿,得经历;他该学的东西给他优化,这不就成了嘛!
但是您注意了,孩子一旦有了才华,容易飘。
血气方刚着实不错,但是刚则易折也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不能光有猛劲儿,还得修身养性,稳重大方,如果能做到目标清晰,清心寡欲,那真是无欲则刚。就像那晨光中的星辰一般让人注目,树梢上的明月一般让人怜爱。
正所谓:疏星浮荇(xìng)叶,皓月上松梢。
荇是荇菜,一种水生植物。
疏星浮荇叶,出自诗句:
冷光浮荇叶,静影浸鱼竿——宋·陈尧佐《林处士水亭》
冷光说的就是晨星。
稀疏的晨星,像是浮在水中的荇菜叶上一般,吸引人的注意。
皓月上松梢,出自诗句:
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唐·李白《送杨山人归嵩山》
明亮的月亮,好像是挂在松树的树梢之上,让人的眼光久久不能离去。
这样冷清清,好不好呢?
因人而异。
不过我更想说,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稳重。
稳重的人不容易浮躁,容易沉下心去做事情,这就愈发趋向于贤能,心无波澜,就不会被小事儿干扰,这样才能成大事,成大器。
那便是:为邦自古推瑚琏,从政于今愧斗筲(dǒushāo)。
瑚琏是宗庙里用来盛黍稷(shǔjì)的礼器,比喻治国的才能。
斗筲是两种小的计量器具,比喻些微、微小,才识器量狭小。
内心安静的人,心怀天地,不容易被外物所干扰,这样就能认准一个目标走下去,这让这就能成就一番事业!
不信你看那些优秀的古代人,他们看中的从不是个人得失,更不是斤斤计较,而是能够望向更远的地方,思考更深度的问题。
这正是:管鲍相知,能交忘形胶漆友;蔺廉有隙,终为刎颈死生交。
这是两个典故,不太难,您知道吗?
管鲍相知,能交忘形胶漆友,说的是春秋时期的管仲和鲍叔牙:
俩人参军,打仗的时候,管仲做逃兵。
俩人做生意,管仲拿钱多。
鲍叔牙知道管仲家里有老母亲需要照顾,所以逃跑;知道管仲家穷,所以多拿钱。
鲍叔牙更知道管仲的才华,所以将其推荐给齐桓公,并让出自己的相位。
管仲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
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后以“胶漆之交”比喻彼此友情极为深厚。
这就是鲍叔牙看到了更深层次的因素。
蔺廉有隙,终为刎颈死生交,说的是春秋时期的廉颇和蔺相如:
蔺相如不畏强秦,完璧归赵,封为宰相,在廉颇之上,廉颇不服,要羞辱蔺相如。
蔺相如知道后总是躲着廉颇。
后来廉颇知道蔺相如这样做,是为了维护将相和睦,心中悔恨万分,脱掉上衣背上荆棘,去蔺相如府上谢罪,两人成为可同生共死的至交好友。
刎颈是割断脖子的意思。
蔺相如面对廉颇,看到的是什么?
是将相和的家国大事!
回到我们的主题,怎么培养下一代?
根据自己的经验教训,孩子该经历的经历,该给他优化的优化,培养他的才华,培养他的稳重大气,打好这个基础,他就有了长足发展的能力与空间。
这不就是培养下一代的方法吗?
这就是《笠翁对韵》59五十九讲三肴第一阙:
诗对礼,卦对爻(yáo),燕引对莺调(tiáo)。晨钟对暮鼓,野馔(zhuàn)对山肴(yáo)。雉方乳,鹊始巢,猛虎对神獒。疏星浮荇(xìng)叶,皓月上松梢。为邦自古推瑚琏,从政于今愧斗筲(dǒushāo)。管鲍相知,能交忘形胶漆友;蔺廉有隙,终为刎颈死生交。
这个解读,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