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3月,李叔同带着他的日本妻子回国,并安置她在上海。他们的婚姻非常幸福。然而,在年,妻子突然收到了丈夫的信,信中写道:“我做出这个决定并不是因为寡情薄义,而是为了更加艰难的佛道历程,我必须放下一切。”从那时起,世上再也没有李叔同,只有弘一法师……
当妻子看到这封信时,她非常震惊,几乎要晕倒了!
第二天,这位日本妻子带着她们的孩子从上海赶到了杭州的寺庙。她在寺庙门口等了四个小时,但李叔同却派人转达了两个字:“不见!”
这个可怜的日本女人无法理解,自己曾经与丈夫相敬如宾、恩爱如初的人,怎么会变得如此冷漠无情!
直到第三天,在朋友的劝说下,李叔同才和妻子见了面。当她看到穿着朴素僧袍、眼神冷漠如空的丈夫时,她瞬间泪如雨下。两人共进了一顿饭,然而李叔同却始终没有开口。
饭后,他们分别时,妻子再也忍不住喊了一声:“叔同!”然而,李叔同冷漠地回答:“我是弘一。”
妻子愤怒了,她质问道:“弘一大师,请您告诉我什么是爱?”
李叔同回答:“爱就是慈悲。”
说完这句话,李叔同转身离开了,再也没有回头;而妻子则对着心爱男人的背影怒吼:“你慈悲对待世人,为何只伤害我?”
他把慈悲留给了众生,却将无情给了自己爱的人。
直到今天,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李叔同决定出家,众说纷纭。
他的学生丰子恺也曾问过这个问题,他问:“老师,你为了成为一名和尚,抛弃了妻子和孩子,你心甘吗?”
丰子恺为什么这样问呢?
李叔同出生在一个官宦富商的家庭。他在出生时,恰巧有只喜鹊叼着树枝落在了窗户上,因此他的父母都认为这个孩子是带着吉祥之兆降生的,一定会有出众的才华。
据说,在他父亲的葬礼上,李鸿章和他交谈几句后,李鸿章对他说:“这个孩子将来定会成为大器,对大清国家是福音。”这样的感慨。
果然,李叔同很早就显示出非凡的天赋。他5岁时就能背诵名言警句,7岁时开始研读《昭明文选》,15岁时能够写出“人生犹如西山的阳光,富贵如草上的霜”的绝句,还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当时上海第一的辅仁学院……
他迅速名声远播,无论是在音乐、绘画、戏剧等方面都取得了出色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奇才。不仅如此,他的感情生活也十分丰富。他有青楼红颜知己,也有原配夫人,还有一位日本温柔可人的妻子。
所以,他的人生如此完美,为什么要抛弃妻子和孩子,放弃名利和声誉,做一名和尚呢?
只有那些深刻体验过尘世纷扰的人,才能如此坚定地舍弃世俗繁华。因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及灵魂生活。
在那个特定时刻,李叔同早已品尝了名利双收所带来的滋味,然而他渐渐体会到那并非他真正追求的,因此,他开始寻找一个可以安放他内心灵魂的归宿。那时正值佛学兴盛的年代,胡适、梁启超等人都在积极研究佛学,而这个环境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李叔同。
随着他在寺庙经历了一段辟谷生活,他真正接触到佛学,渐渐被佛法深深触动。在身体逐渐康复的同时,他的内心也变得更加宁静与轻松。于是,他做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出家!
在写给他的日本妻子的信中,他表达了这一决定的原因:“这是一个决定,并非出于我情感狭隘或义理短视,而是为了追求更永恒、更崇高的佛法之旅。我必须放下一切,包括你,以及那些在世俗世界中获得的名誉与财富。这些都是昙花一现,不值得执念。”
这一历史性瞬间发生在年七月十三日,即菩萨圣诞,一代杰出的艺术家李叔同舍弃了尘世身份,开启了崭新的生命旅程。从那一刻起,世界再也没有李叔同,只剩下了弘一法师。
据传言,弘一法师在生命的尽头留下了一份遗嘱,他嘱咐他的弟子们,当安置他的遗体时,要在四只桌脚下放碗装满水,以防止蚂蚁和虫子爬上来,以免在火化时被烧死。
正是这份仁慈和慈悲,使他成为了备受景仰的一代高僧弘一大师,留下了为后人所敬仰的楷模。
就连张爱玲在他面前也自觉渺小如尘埃,难以自拔;丰子恺称他为世外高人,认为我们的格局与他无法相提并论。然而,弘一法师本人却言:“人生,没有什么不可放下。”
如果你现在面临困惑,难以释怀的事情,或者过不去的难关,这本记录弘一法师智慧的著作《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值得一读。
这本书传达了弘一法师的人生智慧,其中的内容是他一生中领悟的人生真谛,质朴而接地气。我特别喜欢书中的一句:“人生最强大的时刻,不是坚守的时刻,而是放下的时刻。执着于某念头将导致困扰,但一旦能够放下,内心就能获得平和。”
可以说,弘一大师的著作《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传达了他一生的领悟,强调人生的重要价值在于放下,只有释怀、放下,才能重获新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新生活,从而获得更多的幸福。
如果你对人生感到困惑,这本《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可以提供一些启发。虽然我们不一定能像弘一法师那样舍弃尘世,但如果能够学会放下执念,适度权衡得失,也将带来不同的收获。
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人生三境人生三修弘一法师的人生智修心修性精选月销量¥29.9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