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知死亡好像是修行之人的一个标杆一样,不管是在近代还是古代凡是能够预知死亡的修士好像都是修得不错的,比如近代的陈撄宁、张至顺、李诚玉等。
今天要说的也是一位能预知到自己的死亡时间的修行者——弘一法师李叔同。
李叔同于年10月23日出生于天津,据说出生的时候有喜鹊衔着松树枝送到了产房内,6岁接受启蒙教育,7岁学习《百孝图》和《返性篇》这些文学经典,8岁攻读《四书》《五经》和《左传》,13岁学习书法,15岁学《汉史精华录》,16岁考进辅仁书院。18岁时奉母亲之命娶俞氏为妻,用哥哥送他的30万元中的一部分买了一架钢琴往音乐方面发展。维新运动后从天津跑到了上海并开始往文学方面发展,之后又学书画、办京剧、推动中国话剧,并在日本东京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年3月李叔同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年,李叔同开始接受道法与佛法并且坚持素食甚至断食,年正式出家开始了他的佛学生涯。
但这么一个文学艺术登峰造极、物质生活十分丰富的人为什么会选择出家呢?
李叔同的弟子丰子恺曾经总结过:人生有三层境界就像三层楼。第一层是物质世界,有吃有喝、有亲情、爱情、友情;第二层是精神世界,有文学、艺术等这些能够满足自己精神生活的东西;第三层是灵魂境界,有着这个世界的本质。
普罗大众大部分都在第一层,也有部分人正处于第一层楼的楼梯处,但是他真的能上去吗?这三层楼考验的不是能力而是决心,就像是隐士们抛弃物质世界一样。抛弃物质世界就六个字,谁都会读但是却并不代表着谁都敢做。物质世界实在是太丰富了,处处灯红酒绿、金钱美女,就算是抛弃了这个第一层楼,又有多少人在第二层楼的楼梯处徘徊?你没有留恋的东西吗?你没有无法舍弃的感情吗?这也决定了我们去不了第三层楼。
所以什么人才能够去到第三层楼呢?往往是那些已经赚足了名利、看透了红尘,在繁华的人世间荡气回肠活过一回的人。遁入佛门也好道门也罢,不代表他害怕面对这个世界也不代表他迷信,他不是在逃避而是不断地追求。在佛法方面,李叔同从来不刻意渲染神奇之处,他知道这些东西在心里、在精神、不在物质。
徐悲鸿有一次去看望李叔同(这个时候应该叫弘一法师了),他在窗台上发现了一棵枯死的树枝竟然发出了新芽,看到这样的景象徐悲鸿连忙对弘一法师说:“枯树发芽,必定是高僧在此修行感动了此树让它起死回生”,弘一法师说:“不是的,是我每天为它浇水才慢慢活起来的”。之前朴树在录制《送别》的时候曾经哭得泣不成声甚至说:“如果这首歌的歌词是我写的,让我当场死在那都行”,张爱玲也说过:“我从来不是高傲的人,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外面我是如此谦卑”。这就是一个已经走到第三层楼的人的魅力。
年李叔同赴灵瑞山讲经,每次讲经之前他都有三个约定——一不迎二不送三不请斋。到了10月2日,李叔同就跟旁人讲他感受到了自己的死亡,到了10月7日弘一法师开始准备遗嘱,10月10日李叔同写下了“悲欣交集”四个字并对身边的一众弟子说“你们不要找医者给我看病,我就要走了”。于是他开始与自己的亲朋挚友一一道别,也给自己最得意的弟子刘质平写了封信——“质平居士文席,朽人已于九月初四日谢世,曾附二偈附录于后。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前所记日月系依农历。”到了九月初四这天,弘一法师面带微笑,眼含泪珠。
按理来说凭他的才能、造诣与外表,他应该比我们绝大多数人都要向往这个物质世界,但往往越处于这个层次就越能看到一些我们看不到的真谛。
或许我们理解不了他的追求,或许他也摸不透我们的执念,又或许说人生真的就像丰子恺所说的三层楼境界一样,只有我们身处在第二层楼的时候才能明白第三层楼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模样。第三层楼到底有什么样的景色呢?或许就像是李叔同写的一样:“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