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故事一开始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见这样,经过时间推移,人们不断增加情节,故事日渐完善。最早的《诗经·小雅·大东》中写:“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晥彼牵牛,不以服箱”。《夏小正》中,七月“织女正东向“表示时间节点到七月,这时织女星朝向银河东岸。初秋银河转到正南北,牵牛、织女一东一西隔河相望。此时牛郎、织女并不是人,而是两颗行星,人们命名为“牵牛”和“织女”,这时还没有爱情传说。秦统一后,有关牛郎织女传说由神话落到真实,由牵牛织女星落到实物。到了汉代,汉武帝元狩三年,为训练水*,对应天象在昆明池的东西两岸建了石爷、石婆庙并设案供奉。石婆、石爷就被人们称为牛郎织女。在崔宴《四民月令》中“七月七日,河鼓、织女二星神当会”。东汉时,应劭编撰的《风俗通义》,有一段记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这时两个星辰已经有了星辰附会的爱情故事,并且有了鹊桥相会这一故事情节。昆明池牛郎织女雕塑魏晋南北朝时《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孙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此外《玄中记》中记载的“天鹅处女型”故事:豫章男子看见田中有六七个女人在洗澡,所以匍匐前往并拿走了一件毛衣,其他人各穿上毛衣飞走了,剩下一人不能离开,男子娶以为妇,并生了三个女儿,女子让女儿要回了毛衣飞走了,后来带了毛衣回来将三个女儿也带走了。还有干宝《搜神记》中,董永卖身葬父,感动了天帝,天帝命令仙女下凡帮他还债,后来还完债后仙女便离开了,这两个故事应该都为牛郎织女故事发展提供了素材。董永七仙女画唐朝的故事情节略有不同,张荐《灵怪录》中,《郭翰》讲织女见郭翰“姿容秀美”,于是从天而降,两人共寝,问及牛郎时,织女便说每年七月七去见他,应付一下就可以。当然这样的故事占少数,大多以他们相亲相爱为主。明代《新刻牛郎织女传》小说中,牛郎放牧、织女纺织,二人相遇之后互生好感在一起,但事情让王母知道了,将织女带回天庭,因为心疼女儿,王母还是动了恻隐之心,她同意牛郎和孩子留在天上,命喜鹊传话让他们每隔七日相见一次,但喜鹊传错了话,说成每年七月七日相见一次,于是,王母又惩罚喜鹊给他们搭桥。从此便有了每年的七月七日,无数喜鹊飞来为她们搭桥。民初的《天仙配》说牛郎有狠心的哥嫂,牛郎分家只分得老牛一头。老牛嘱咐牛郎去碧莲池,夺取织女之衣。牛郎来到碧莲池,见仙女们在莲池内洗澡,牛郎盗走织女的衣裳。织女追上,向牛郎索衣。牛郎要求与织女婚配。织女不同意,牛郎再三要求,老牛又在旁极力强调二人缘分早已天定,织女无奈答应。新中国成立后,故事情节有略微不同。传织女是王母的孙女,她心灵手巧,善于纺织,而牛郎是一个孤儿,他虽然勤劳但是很贫穷,与老牛相依为伴。在老牛的指点下,牛郎取走了在湖中洗澡的织女的衣裳,织女也爱上了牛郎,两人就结成了夫妻并生下一儿一女。但事情被王母知道,王母大发雷霆,派天兵将织女捉回天宫。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用箩筐装着儿女,挑着追到天上。王母见牛郎追来,就用头上的簪子划出了一条银河,阻断了牛郎织女相见的道路,喜鹊被爱情感动,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夜晚,主动给牛郎织女搭桥,让他们可以相见。根据历史记载及各文章整理,若有不足,请指正。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我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