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西方“情人节”的火爆市场,商家们为了盈利,绞尽脑汁,把“七夕节”引申成为中国“情人节”。
这种引申,不能说错,只是有点牵强。至于其中缘由,下文慢慢道来。
七月初七最开始只是祭祀牵牛、织女两颗星辰的日子。因为七月*昏,织女星旁边两颗较暗的星星,正好形成一个朝东方开口,这时织女星的正东是牛郎星。这时织女星位置是一年中的最高点,预示着秋天来到。类似的标志,还有“七月流火”七月大火星西移,天气开始凉爽。所以先民们重视这种标志是完全有道理的。
后来发展出别的意味是在西汉,宫廷女眷为了展示自己的心灵手巧,在七月初七竞相显示自己的刺绣、厨艺等绝活。发展到后来,就演变为众人向可以编织云霞锦缎的织女祈求一双巧手,其主要手段是“乞巧”。在当时最主要的形式是对月迎风穿针(后来又发展成为喜蛛织网验巧、投针观影验巧等)。
后来一些文学作品中,开始把牵牛、织女二星的情形,描述成故事,经过一定的润色加工,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爱情故事,到了干宝的《搜神记》里,更是把牛郎、织女二星和汉代孝子董永夫妻联系起来,成为“七夕节”和情人的联系之一。
在这之前人们祭祀牵牛、织女,仅仅只是因为他们的变化预示着秋天的到来,或者更干脆只是向织女星祈求一双巧手。
在这之后,牛郎和织女被描述成了一对恩爱夫妻,由于王母的阻隔,每天都只能隔着河汉,默默相望,饱尝相思之苦。后来喜鹊知道了这件事,在七月七,成群结队的飞到河上,用自己的身躯组成一道鹊桥,让两人能够见上一面,聊慰相思之苦。再后来喜鹊们一年一度结成鹊桥,成为惯例。七月七“七夕节”就有了有情人相会的意味。
从这个角度说,把“七夕节”看成有情人的节日不能说错。
可是无论是从司马懿七月七晒书,还是郝隆坦腹晒书,亦或是阮咸晒衣来说,“七夕节”都没那么简单,其含义风俗多样,不应该简单的把“七夕节”看成情人节。
郝隆晒书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