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是个美丽凄婉的节日,因为美丽凄婉的童话传说,还有美丽凄婉的诗歌颂唱。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是《古诗十九首》的其中之一,创作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是很耳熟能详的诗歌之一,在古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情感真挚,节律优美。尤其是很多叠音字的使用,读起来朗朗上口。描述的是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的是作者自己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美丽而凄婉。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是秦观写的一首《鹊桥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词,也是一曲纯情的爱情颂歌。也是借牛郎织女的故事表达离别之情。全词哀乐交织,情理相汇,融天上人间为一体,优美的形象与深沉的感情完美统一,深沉的情感起伏跌宕,由衷的议论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却又婉约蕴藉,余味无穷。尤其末两句,传唱不休!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七夕的牛郎织女传说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中国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早在远古时代,古人们将星空分区得井井有条,并将星宿与地面区域一一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面来说,称作“分野”。牵牛织女最初的含义便是用以作天文星区对应地理分野的“分星”。人们根据其组合形象和方位,联系当时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将其叫作牛郎星和织女星。
织女星后来演化成神话中的女神,民间称为七姐、天仙娘娘、七星娘娘、七娘妈等,是编织云彩、纺织业者,是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其诞辰。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晚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
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后来民间把故事进一步发挥,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
牛郎织女是中国汉族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是在中国民间流传时间最早、流传地域最广的传说。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也不知道有多久。穷小子牛郎与白富美、官二代、女神的仙女结成夫妻恩爱有加,但是女方家长反对,将他们分隔在银河两岸。但是他们的真挚情感,还是感动了玉帝和王母,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于是这一天,人间的喜鹊飞到天上,在银河为他们搭建鹊桥相会。
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睆彼牵牛”。后来故事传遍天下,家喻户晓。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节日的记载始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魏晋南北朝时,随着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日趋完善,七夕已成为普遍的节日,节俗活动日臻丰富多彩,而“乞巧”之举则成为最为普遍的节俗活动。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明清时期,七夕作为最重要的民间年节之一,更加精彩纷呈。据记载,明代七夕时,民家“女子以碗水暴月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月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因此卜女之巧”。清代,七夕的主要活动则是家家陈瓜果等食品和焚香于庭,用以祭祀牵牛郎、织女二星乞巧。
此外,古人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蕴含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尚书考灵曜》:“(天地开辟),七曜俱在牵牛初度”。《易纬通卦验补遗》:“天皇氏之先,与乾曜合德”。按:此言天皇氏祖先与日、月、五星(七曜)合德,即其身份极为崇高。《易传》:“日、月、五星,起于牵牛。”《汉书·天文志》:“牵牛,日、月、五星所从起,历数之元,三正之始。”
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这“七重”列为吉庆日。“重日”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
“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七数在民间表现为时间的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结。
“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