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小编与好友在太原街“面基”,傍晚,路过太原南街的时候被漫天的乌鸦震惊住了!乌压压的一片,成群结队的,五洲的楼上貌似成了他们的家!
原谅小编手机的渣像素,并没有拍出来那种效果!图我就不放了,好奇的可以去看看!鸡皮疙瘩掉一地我就不管了~然后地下,满地的白色乌鸦粪,黏黏的,不知道这算不算太原街作为商业街逐渐萧条的原因。毕竟,谁也不想逛着逛着,天空掉点东西下来~~
为什么近几年沈阳站太原街附近的乌鸦这么多,小编从网上找寻了几种说法,大家一起来分析下!
推测1
鸟类的迁徙特征:鸟类都有会根据季节的变化迁徙的习性,每年候鸟都会准确的到达迁徙地过冬,这些习性肯定是通过遗传给一代一代鸟类的这种辨别方位能力的,作为北方常见鸟类的乌鸦尽管冬季不迁徙,但最近这些年乌鸦冬季都在沈阳站一带活动也是和这种遗传有一定关系的。
推测2
过去荒芜的沈阳站:日俄战争日本取胜后,日本根据《朴茨茅斯条约》获得了俄罗斯帝国的中东铁道的南满洲支线的所有权,同时也继承了铁道附属地的制度。
但在初期日本人还是使用俄国时期的“茅古甸”火车站,直到年才修建现在的沈阳站,在那之前满铁附属地还是一片荒芜之地,这一点从上面的照片可以看得出来。年沈阳站周边还是什么都没有,在一张沈阳站老照片中还有只野狗。我想荒芜土地,苍茫的天空也是乌鸦的 。。。
推测3
曾经的大西门:在地图可见隔着一大片空白的右下角沈阳老城西面大西边门外就是当时的刑场,老沈阳人口中要是说:“你个出大西门的!”,就是骂这个人要被杀头,这句话流传的时间很长,上年纪的人都能有所记忆。
过去老城门上有六个窟窿,也就是缺的城墙砖,老百姓俗称“*眼”,因为门外就是刑场,所以难免阴气比较重,这座城门难免也是阴*聚集。这时就有了适合乌鸦生存的环境,乌鸦是个杂食的鸟类,其中最喜欢的还是动物腐尸这类东西。
推测4
满铁附属地:地图的中下部分,当时附属地还未完全建设,所以南部仅到了中山公园一带,在那座公园里修建了“忠灵塔”和“奉天神社”,忠灵塔与此前的纳骨祠相比,既有纳骨功能,又是集体参拜之地,集收骨、祭祀于一体。所以一座存放尸骨的塔加上周边的树木构成了一幅阴森的画面,此时天上出现一些乌鸦就更加的应景了。
因此推测,自古以来满铁附属地周边就应该是乌鸦的主要活动区域,虽然城市在不断变迁,但是乌鸦代代相传这种辨别方位能力应该还是在的。
推测5
南京街:现在沈阳站的乌鸦以前都是在南京街上的,而南京街的大杨树多,绿化好,加上城市的冬季的温度要比郊区要高以及食物获取更加方便,这些因素造成了乌鸦会在白天在郊区觅食后夜间返回城市在树上过夜。
但由于城市的发展对一些树木进行了砍伐和破坏,造成了乌鸦的原有的栖息地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所以我们现在见到的乌鸦都是站在电线上的,由于南京街拓宽时架空线都已经下地,所以乌鸦们转移到了立着并不远的太原街的高楼上或者电线上活动。
推测6
满族人的“神鸦”:沈阳人觉得,乌鸦的寓意不是很吉祥。这对乌鸦来说是天大的冤枉,其实,乌鸦本是“吉祥鸟”。而且,曾经在沈阳生活过的满族人十分敬畏乌鸦。努尔哈赤为了纪念乌鸦的救命之恩,寺庙在重大节日或庙会时,除了杀牲祭神,还要饲“神鸦”。
沈阳故宫清宁宫前庭院里立着一根三米多高的木杆子,这个杆子就是人们常说的索伦杆,又叫索摩杆,是满族传统的祭天“神杆”。按满族习俗,祭杆时,在锡斗里要放上碎米和切碎的猪下水、肠子等,供给乌鸦和喜鹊享用。
乌鸦从野外进入城市,这是由于城市环境正好适应了乌鸦生存需要的三个基本要素:食物、水和隐蔽物。
就沈阳而言,城市周边分布着许多大型垃圾场,这为乌鸦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城市也为乌鸦提供了优良的栖息地,城市中的热岛效应使沈阳市区温度高于郊区3摄氏度左右,高大的树木和建筑物阻挡了大风的侵袭,形成了天然的避风港。加上沈阳附近河流、水渠不少,饮水不成问题,乌鸦从栖息的市区去城郊觅食饮水十分方便。
其实说乌鸦不吉利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乌鸦是杂食性动物,也是自然界中有名的“清道夫”,它可以食用动物腐肉和一些腐烂的东西,属于对人类有益的动物,因此,人们应该与乌鸦和谐相处。
(来源: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