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树和喜鹊》教学设计
西安高新区第十三小学张宏利《树和喜鹊》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童话故事,向我们展现了三个画面:一棵树和一只喜鹊孤单地生活;后来这里有了许多树、许多鸟窝、许多喜鹊;喜鹊们、树们快乐地生活着。随着画面的不断丰富,树和喜鹊由单个变成群体,由孤独变成快乐,故事生动形象地告诉学生:每个人都需要朋友,有朋友才会快乐!全文共6个自然段,每两个自然段讲述一个画面,结构相似,条理清晰,语言简洁。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习生字和词语,写好“快”和“乐”2个字。
2.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初步感知“招呼、邻居”等词语的意思,积累“从前、几叽叽喳喳、安安静静”等词语。
3.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理等方法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妙,知道有朋友就快乐。
在读中巩固识字,写好“快、乐”两个生字。
1.通过前后对比读,知道树和喜鹊后来为什么很快乐。
2.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理。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妙,知道有朋友就有快乐。
第二课时
词卡,教学插图
一、识字激趣,整体感知
1.屏出示:人-从-众学生说出这样的汉字。
2.出示课题并齐读课题。
3.复习词语
出示:从前喜鹊孤单叽叽喳喳
后来邻居快乐安安静静
开火车领读词语。教师评价。
4.整体感知读文,学生手指字,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5.指名读,回顾1、2自然段。知道了树和喜鹊是孤单的。(板书:孤单)后来,又发生了什么呢?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
二、读中感悟,变得“快乐”
1.读文,感受树和喜鹊越来越多。
(出示:第三、四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后来发生了什么?引导学生把树的多读出来。
“好多好多”像这样的词语,谁还能说几个,好()好()
(2)出示图。一棵树挨着一棵树,树和喜鹊越来越多了,他们都有了“邻居”。什么是邻居呢?理解“邻居”和你的邻居打个招呼吧!
(3)“招呼”是什么意思?偏旁部首识字法。
(4)学生带着开心的心情读一读第3、4自然段。
2.读文,感受树和喜鹊的快乐。
(1)师范读第5自然段。
(2)理解“叽叽喳喳”,找出“叽叽喳喳”的反义词。
3.积累词语,情境体会
扩充AABB的词语,形成积累。
孤单—()平安—()快乐—()
明白—()开心—()干净—()
4.想象:如果你是只喜鹊,早上起来叽叽喳喳地会说些什么?
5.创设情境:假如我们都是小喜鹊,请几位同学一起到讲台上来给我们演一演。
6.再次读文感受: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板书:快乐)带着快乐的心情读一读第五、六段。
7.同桌交流。想一想:树和喜鹊后来为什么会快乐呢?(对比读)
指名读第1,2自然段。教师评价
请你在心里不出声地读一读5,6自然段,(学习默读的方法),想一想:树和喜鹊后来为什么会快乐呢?同桌两人说一说,指名回答。
8.小结:前后对比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四、以文带文,拓展延伸
1.学生读主题阅读《这儿真好》,想一想:小熊开始孤零零的一个人住在荒岛上,后来它为什么也变得快乐了?
学生拿出阅读纸,右手食指指字,借助拼音读一读这个故事,找出小熊变快乐的原因。
学生说一说小熊为什么变快乐了?教师评价。学生谈感受。
2.朗读儿歌
一棵树,一个窝,一只喜鹊孤单单。
许多树,许多窝,互做邻居真快乐。
天一亮,一起飞,叽叽喳喳打招呼。
天一黑,一起回,安安静静回窝睡。
五、指导书写,规范美观
1.观察“快,乐”两个字的结构,重点笔画“点”,如何呼应着书写。
2.师范写,学生举起右手食指书空。
3.强调坐姿和握姿,学生描写。
4.投屏展示,对比评价。
5.出示“星级”评价标准,同桌互评。
六、课后尝试:
1.读一读这首小儿歌。
2.说一说你和朋友之间快乐的事情。
树和喜鹊
孤单邻居快乐
《树和喜鹊》是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这篇童话故事向我们展现了三个画面:一棵树和一只喜鹊孤单地生活;后来这里有了许多树、许多喜鹊;喜鹊们、树们快乐地生活着。随着画面的不断丰富,树和喜鹊由单个变成群体,由孤独变成快乐。全文共6个自然段,通过读课文内容,学生感悟每个人都需要朋友,有朋友才会快乐的道理,这也是本节课的主要目标。通过读故事理解“孤单”和“邻居”的含义。根据课程标准要求, 学段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所以, 我抓住“叽叽喳喳、安安静静”这些重叠词词语的特点积累AABB式词语。以此文带出拓展阅读《这儿真好》,再次感受有朋友就有快乐。
在执教后,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
一、联系生活理解词语
根据《课程标准》 学段阅读教学要求:“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图画阅读”。
在学习第二部分时,我抓住了关键词“邻居”,通过观察图片,感悟“邻居”的意思,创设情境再次感受“邻居”的友好关系,学生借助生活经验、结合汉字的偏旁来识记“招呼”。
二、朗读突出方法——想象画面,体会心情
二、 《课程标准》指出 二学段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本课的画面感比较强,学生比较容易想象到画面,树和喜鹊的心情由孤单到快乐也很贴近儿童的心理,所以在教学时,我抓重点词句指导学生朗读,个体读,齐读,自读,教师范读,在多次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创设情境,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快乐”的情感。
三、拓展阅读,课内伸向课外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教学中,我通过前后对比读,让学生感受树和喜鹊变快乐是因为有了“邻居”。接着引入类文《这儿真好》,加深学生阅读技巧的感悟。也拓展了学生的识字量。
一年级孩子的天性活泼好动,课前我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采取的措施还不够。导致这节课课堂教学效果很不好。这也给自己上了一课,设计课时要根据学情。学生的状态不在课堂,教师应该及时采取措施。课堂在走过程,没有课堂生成。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
文稿:张宏利
编辑:张宏利
审核:宁艳
——教育植根于爱——宁艳语文工作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