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讲授中对于比喻的阐明

导语

刘永老师是东方书院国学班的 讲师,多年来,深耕四书讲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不断带来新思路、新启示,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融会贯通。此文是刘永老师利用春节假期撰写的教学心得,颇有新意,供学员和家长学习参考。

自从年9月在上海图书馆东方书院给国学班的同学们讲授《孟子》以来,及在各处授课,至今我已讲授了《孟子》全文八遍。在讲授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心得。在这里我想就《孟子》讲授中对比喻的阐明跟大家做个分享。孟子善于运用比喻来说明自己的观点。透彻理解《孟子》中的比喻,对于理解《孟子》非常重要。因此一定要讲清楚《孟子》中的比喻。这里我想以《告子上》的前两章(11.1和11.2)来说一下我是如何讲解《孟子》中的比喻的。

《孟子》11.1原文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比如11.1这一章,告子说:“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这一章里孟子指出告子的观点是错误的,如果按照告子的说法,人要想成为一个仁义之人,那必然是建立在贼害本性的基础上的。但是孟子没有进一步给出正确的比喻。在讲解过程中,我重点讲明告子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指出告子比喻的错误之处,并给出一个孟子可能会给出的正确的比喻。在告子的比喻中,告子把人的本性比作杞柳树,把仁义比作桮棬。进一步讲,告子用把树木制作成杯盘,来比喻把人教育成一个仁义之士。要想把树木制作成杯盘,就先要把树木砍倒,然后用它的木材来制作杯盘等木制用具。这里面包含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杯盘的诞生,就是树木的死亡。必须戕害树木,才能得到杯盘。所以,告子用这个过程来比喻把人教育成仁义之士,就意味着,要想使人成为仁义之士,就要改变他的本性,甚至是戕害他原来的本性。所以孟子说告子是“戕贼人以为仁义”。这样的观点是有害的,因为这否定了人性本善的观点。所以按照人性本善的观点,告子的比喻显然是错误的,而且是有害的,所以孟子说告子的观点会导致“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的结果。那么,如果是孟子,可能会提出一个怎样的比喻呢?文中没有说,我试着提出了一个比喻。那就是把人性比作树的种子,或者比作树苗,把仁义比作参天大树。我们用告子的句式,可以说:“性犹树苗也,义犹大树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树苗为大树。”人的本性就像树苗,仁义就像参天大树,要想把人培养成一个仁义君子,就像把树苗培养成参天大树。如此,仁义君子的养成,是顺着善良的本性,培养人本性中本来就有的仁义礼智等善的种子或萌芽。就像要想培养一个参天大树,就好好养育树苗,让树苗顺着树的本性生长,就可以长成参天大树。这也就和《公孙丑上》第六章(3.6)所说的“恻隐之心,仁之端也”,需要“扩而充之”联系起来了。经过这样对告子比喻的分析、对孟子对于告子批评的解释,以及新的比喻的补充,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这一章。

《孟子》11.2原文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又如11.2这一章,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就像水的本性都会向低处流一样,人的本性都是善的。在讲这个比喻的时候,我会先跟学生说明,水的本性都向低处流,这是重力的作用,这一点知识是孟子没有的。但是这不影响孟子用这个比喻来说明善性。对于水,如果我们不施加其他的外力,那么水是向低处流的。就像人,如果我们没有给他不好的影响,那么他本性的善良淳朴会显现出来。当然你可以用机器的力量把水运送到十楼,但是这是施加了外力了。就像一个人做了坏事,这是受到了不好的影响而作出的,不是他的本性了。这是孟子比喻的含义。这一点学生也是很容易理解的。在讲解完这个基本的含义后,我会再加上一点,那就是对于“下”这个字的解释。我们通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往下,在这里不要理解为下流的、不好的。把人的本性善比喻成水之就下,并没有人性“低下”的意思在里面。这就涉及古人比喻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只取其中的一个相似点。孟子在这里只是说水都有向低处流的本性,与此类似,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善的。孟子只是从这一个相似点来作比喻。这时,我会引出王先谦在《诗三家义集疏》里的一个观点:“夫风人罕譬,但取一端,不关全体。”我会再从《诗经》中找一个例子来说明。比如《鹊巢》这首诗,里面有“维鹊有巢,维鸠居之”这两句。喜鹊是勤劳又爱干净的鸟,善于筑巢。鸠(即八哥)自己不筑巢,等喜鹊筑好巢以后,趁喜鹊不在,会到喜鹊的巢里又拉又尿。喜鹊回来看到自己的巢很脏,就弃巢而去,另建巢。这个巢就被鸠占有了。很显然,我们现在所说的“鸠占鹊巢”这个成语说的是这一不好的现象。但是在《鹊巢》这首诗里,却用来比喻一位公主嫁给了另一个国家的国君这件事。即国君建好了宫殿,公主嫁过来,住进国君的宫殿里。古人认为鸠有个特点,就是“贞一”,性情贞淑专一,符合古人对女性的理想期待。所以“维鹊有巢,维鸠居之”在《鹊巢》这首诗里是一个表达好的方面的比喻。另外,我还会进一步结合《老子》中的“上善若水”这个比喻。 的善就像水一样。同学们也许会问,尧的时候,天下发生了大洪水,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怎么说“上善若水”呢?我们上文所说的古人运用比喻时只是取其中的某一个相似点,就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上善若水,是用了水可以滋润万物、以及水往低处流这两个特点。水能滋润万物,用来比喻圣人所做的事情是利他的;水往低处流,用来比喻圣人是谦虚不争的。这个比喻就取了水的这两点,显然这跟孟子所取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把孟子和老子用水来做的比喻作对比,会加深学生的理解。进一步,我还会给学生另一个比喻。接着孟子用水来比喻人性来讲,我们可以把人性本来是善的,比喻成水本来是清澈干净的。水,按照化学来说,H2O,单纯的水,是清澈干净的,可以用来比喻人性本来是善的。但是有的水为什么浑浊呢?比如*河的水,很多河段是浑浊的,下水道的水是脏污的,有的地方的自来水也受到了污染,含有重金属物质。我们可以说,水本身本来是清澈干净的,水浑浊了、脏污了、有*了,是因为里面混进了杂质,被污染了。如果我们用高科技手段把它净化,去除了泥沙、重金属等杂质,它又变回了本来的清澈干净。就像我们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有的人做了坏事,是因为他受到了不好的影响,如果把他受到的不好的影响去除,去掉他内心的那些私心杂念、清除那些坏的念头,克己复礼,远离那些不良的行为,那么他本性的善良就会显现出来。就像天上的太阳,阴天、夜晚的时候,太阳不见了,但是太阳还在,晴朗的白天,就又会光芒万丈。光芒万丈的太阳就可以用来比喻人善良的本性。无论风雨阴晴,太阳都还在,太阳没有消亡,就像一个人,哪怕做了坏事、说了错误的话,但是他善良的本性、他心中的仁义礼智信没有消亡。因为孟子的“性善论”是《孟子》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所以需要透彻讲解。通过以上这些对《孟子》文中比喻的阐明,就可以更好地引导同学们理解孟子“性善”的观点。以上是我的体会,请大家批评指正。

年2月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iwujk.com/afhgx/1504.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35881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