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九如
整理:赵客
还有一种是打冰盏卖零食的,推著双轱辘车,车上两侧是木格镶着玻璃盖。一边每个格里有杏干、桃脯干、海棠干、苹果干、杏干糖、蜜罐糖,果丹皮、山楂糕等。另一边每个格是:糖豌豆、带色的兰花豆、五香花生仁等。车上中间是陶瓷罐子,每个罐子盛的是温朴、炒红果、玫瑰枣、山里红汤、滗出汤后的山里红渣滓制就的糊子糕、煮花生,其它还有酸梅汤、汽水。靠车把处横放一大玻璃罩匣,内有面包、果子酱、牛肉干、香肠一类。旁边还放一个盆,放有食用时的小瓷碗、长柄叉子和小铜勺,还备有来回换水用的刷家伙的小铁桶。那个时候,凡是卖食品时,若用碗筷,都备有刷洗食具的水桶。好在离井窝子也近便,用水换水还是很方便的。
这种推车卖零食的,往往是停留在中学校门前。我上小学时,每天要经过二龙路的弘达中学,见过这样的吃食车。他们每日直卖到住宿学生上晚自习方推车离去。走大街穿胡同,再敲一阵冰盏,卖一会子天擦黑了,也就此收车了。
在小学校和中学校门前打糖锣的和打冰盏卖零食的挑子,多半是河北省河间府的人。
“江米枣切糕……!”这种卖枣切糕的人,扛着一个木架子,支撑着块木板,上面放着带粒的*粘米夹枣的糕,或是江米夹枣,或夹澄沙馅的糕。其于京地切糕的区别就在于*米不磨成面和吃时不蘸糖。蒸法也不大相同。外地卖糕的在糕上铺块湿布,好在那时到处有井窝子,弄点清水投布还算方便。这卖糕的是沿街进巷的叫卖,卖糕时,也是捋着糕片着切。还给张纸,让买主垫着买走去吃。
有一种是卖南货的挑子,用竹篾编的圆方形染着赭石色的竹签子,上边扣上一个笸箩。前边挑子上装有南京板鸭、金华火腿,腌鱼、*鱼、腊肉等,另一挑子上是炒米糖、黑芝麻糖、花生糖、南糖、糍粑、江米酒,酒药、紫菜、*花、木耳、蘑菇之类。这挑儿虽则串着胡同,但不吆喝,而是走熟宅门。将生熟南味食品送货至居京的南方人的大宅门中。并且按着不同季节送上节日南货。像给北大医学院老院长胡传揆教授家、二龙坑蒋宅等。这些卖南货的大都是湖南、江西和宁波人。
30年代的北京,还有用活广告方式做买卖的。前边有三五个人,打着各色彩旗,走大街或串行到胡同里,摇旗呐喊。后面跟着的是吹洋号、打洋鼓的,紧接着是几个穿着小丑衣服,头戴绒球西瓜皮式的帽子,扮成了滑稽人。他们手里拿着些包装好的和散包的糖,边做滑稽舞蹈动作,还拿腔作调地边宣传他卖的“薄荷凉糖”,招徕了不少观众。他们基至托着糖递到围的人群跟前请品尝,以此兜揽生意。
右肩背着一个2尺多见圆的笼,内铺着一块白布,装着蒸熟了的芸豆面和盛有芝麻羼白糖的盖碗,还有有盛木樨黑糖汁的小瓷壶。此外有木模子,每个模子有3个圆的或是方的图案,喜鹊登梅呀,喜字或双喜字啦,寿字、鹤鹿同春等。做这小买卖的不吆喝,只是在左手持一小铜锣,右手握一竹片或木棍,敵打着锣。吸引的都是10岁以下的孩子们。有要搕模子糕的,搕出有图案的小点心,里边还夹着芝麻白糖或是木樨黑糖汁馅。有的小孩要芸豆糕捏做的小茶壶,或是小动物,如:小猫、小兔、小老鼠,都夹上糖馅儿。小玩艺上还着上了红、绿色哪!
前头圆笼中有火炉,坐着一小炒勺,蒸着糖稀。圆笼边上架有带孔的木板,为插吹好的糖人或小玩艺之用。做这生意的也不吆喝,停下来时一敲锣,吸引买主。吹糖人的坐在扁担上,拿一节苇子用嘴将糖稀吹成猴,然后粘在棍儿上,放些芝麻黑糖汁,叫做“猴拉稀”。也有用模子吹成小老鼠、公鸡,或是老玉米的,还抹上了红、绿色。小孩们买了去,玩够了就吃了。因为吹糖人的用嘴吹或用手去捏糖,是很不卫生的,因此,40年代初就被淘汰了。后来又改变用铁勺化糖。在挑子前边炉旁放一块大理石,熬糖稀盛在小铁勺中,往大理石面上倒糖稀,画*呀,凤呀,以及花草、鱼、人物等,但也未流行长远。
卖棉花糖的,是一个2尺见圆、3尺见高的铁皮围成锅样的容器,中间有孔通至下面的S钩形螺丝转儿,再直桶到底。还有一脚蹬子来回踩踏。铁圈里面放上沙糖,足踏脚蹬子旋转搅和,逐渐变为丝样形成了一团棉花状,吃到嘴里化得很快。
“抓啊半空儿嘞,真多给,”这是在隆冬的夜晚,凛冽的北风中,上着露了花的破棉沃、下穿单裤,光着脚丫,约10岁左右的小男孩在叫卖,左房头斜挎一旧面袋,装着半空花生(半空儿就是从子仁饱满的花生中筛下来的瘪花生。)。声声冻得打颤,奶声奶气地走街串巷吆喝着,论把抓者卖。半空儿吃起来很是脆香。
“臭豆腐哦,酱豆腐啊!王致和的臭豆腐哦!”㧟着一个小竹篮,篮中放有两个挂绿釉子的小盆;一盆装臭豆腐,一盆装酱豆腐。备有两双筷子,一双搛臭豆腐,一双搛酱豆腐。篮外边还罩上块布,篮子梁边上挂着一瓶臭豆腐汤。有的买主自己端个小碟,或小碗,买臭豆腐时总要倒点臭豆腐汤才满意。这也是小孩子做的小买卖。趿拉个鞋,鞋帮都开绽了,露出了脚指头,鞋后跟也磨破了。天刚亮就得到顺治门(今宣武门)外大桥西边,去趸王致和店里的臭豆腐,回来一路串街入卷的叫卖。
“于净嘚哎,冰核儿嘞!”八九岁的孩子,推着一个用木棍废板钉成梯形车身的车。车前边接一个小铁轱辘,是家里人给制做的简易的小推车。车上载有个破藤筐,装着块冰,用水把冰上的杂草和泥沙冲洗干净了,冰上还铺上一块白布,为的是使冰溶化得慢些。这就谓之为“干净的冰核儿”,其实这冰是护城河冰窖里的自然冰。在40年代,劳动大众在炎暑烈日下为生活奔忙,虽然市面上开始有卖冰棍的了,但是,这层人们是吃不起的。即便吃一二支也解不了大渴。莫若去喝同仁堂、鹤年堂几处大药铺和些大宅门施舍的绿豆汤,或买块冰核。再么,就是在井窝子那喝一气井拔凉水,稍微解解渴。住在大杂院的大姑娘、小媳妇,除送活之外,鲜少出户。成天在家为卖力气的人浆浆洗洗,缝缝连连,或给成衣铺打打下手,缭缭贴边、锁锁扣眼儿,打打纽攀,可也挣不了多少钱。在三伏天也热得难难熬,就端著碗或小盆,在串胡同卖冰核儿的小孩那买用几块冰镩(cuān)镩下的冰核,花钱不多,聊以消消暑气。
“牛筋儿的豌豆噢,多给的豌豆赛过棒瓤儿,豌豆嘞多给!”雨后天尚未放晴,卖煮五香豌豆的八九岁的小孩,披着块麻包,光脚丫蹚着水,㧟着个小提篮,里头有个小盆,盛着刚煮得热手的五香豌豆,走街串巷的叫卖。因为在雨天走上门来卖,很受欢迎。这豌豆用水泡后,放上大料、花椒等五香作料和盐水,用砂锅煮熟。卖时拿小碗做量器,吃个筋道劲。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像这些卖半空的、卖臭豆腐的、卖冰核的、卖五香豌豆的,大都是八九岁的孩子,生长在贫家,不能吃闲饭。做个本小利薄的小买卖,来贴补家里的嚼谷。
如今旧貌换新颜,走街串巷卖生熟吃食的,大有改观。太不洁净的食品,像吹糖人的,捏豌豆糕的、卖冰核的等,*博性质的,如卖肥卤鸡和卖冰糖葫芦带的抽签,基本已经淘汰了。面包如今已成为大众化的食品。那时较高贵的奶酪,现在已发展成酸奶,大家都喝得起了。各种冷饮更不在话下。瓜子、花生、果脯、糖豆零食都装在装璜精美的塑料袋中。老豆腐、豆腐脑、面茶、茶汤等一直绵延到现在。
(完)
《文史资料选编》第39辑
赵客支持民俗资料整理